人實則好,火虛則旺。然而商道時實時虛,虛虛實實,真偽難辨,凡行商者,手法不活,難以成大器也。手活,業興、時順;手呆,業淡、事殆。
商場上,無論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是企業主與企業主之間在相處打交道的過程中,都要懂得“心眼活絡,不圖小利”的原則。因為,這既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還是一種謀略、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
1.人情練達,左右逢源
“事事洞明皆學問”。光是死讀書、做八股,想由此飛黃騰達,倒不如一字不識,卻懂得人情世故。
——胡雪岩
人生在世,不是簡簡單單一個做人的問題。人與人打交道,如何做事是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行走於世,擁有非凡的交際能力,人情練達、左右逢源,人們就會更願意和你打交道,你的事業就會更容易取得成功,財富就會更容易與你相會。胡雪岩是一個精通此道的人,他之所以能夠在清末成為紅頂商人,也正是借助於這一點。
有一次,胡雪岩買了一批洋槍,要由上海運到浙江,支持當地的清軍剿滅太平軍。這對胡雪岩來說,是一件可以向政府邀功請賞的好機會,但是槍還沒有起運就遇到了一些麻煩。原來,有一夥人盯上了這批槍,準備半路“搶劫”!
承運這批槍的是鬆江漕幫,當時鬆江漕幫的負責人姓魏,人們都稱他“魏老爺子”。而準備截獲這批槍的人正是魏老爺子的“同參兄弟”俞武成,此人帶領本幫兄弟在揚州、鎮江一帶活動。
事情是這樣的,俞武成的“事業”正處於低穀,聽說他的師兄魏老爺子接到一個肥差——運送槍支,這讓他感到十分高興,他想自己終於有機會可以為手下的弟兄們做些事情了。然而他的力量還比較弱小,還不能獨自做好這件事,而巧合的是,此時太平軍方麵也聽說了這個消息,也對這批武器垂涎欲滴。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達成協議“共圖大業”。
當初魏老爺子一直以為這批槍支是清政府的,並不知道是胡雪岩的,所以,按照他跟俞武成的關係,也打算幫兄弟一個忙,讓他在半路殺出來,截留這批武器。
然而,等胡雪岩來鬆江拜會魏老爺子的時候,說出了這件事。這時魏老爺子才知道這是胡雪岩的槍,但一方麵自己已經答應了俞武成,另一方麵又不好意思得罪胡雪岩,一時間,魏老爺子不知如何是好。這讓胡雪岩也感覺很不舒服。
但最終,經過深思熟慮,魏老爺子決定和俞武成斷交,答應在運輸途中阻止他動手,幫助胡雪岩渡過這個難關。這下胡雪岩的問題解決了,但因為自己的問題現在轉嫁到了魏老爺子那裏,魏老爺子要因為自己與兄弟反目,這顯然不是胡雪岩做事的初衷。胡雪岩的原則是既要把人做好,又要把事情做好。
那麼,胡雪岩是怎麼幫助魏老爺子解決難題的呢?
首先,他不能讓魏老爺子跟俞武成撕破臉皮。
其次,他需要運用一些手段,讓俞武成成為自己的朋友。
於是,胡雪岩有了妙計,既能不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又可以把這段老交情撫圓。這個妙計就是搬俞武成九十歲的老娘俞三婆婆“出山”,因為他從魏老爺子嘴裏得知俞武成是個孝子,對母親十分孝順。如果能讓她硬壓著俞武成讓步,就不至於讓魏老爺子為難了。
然而,胡雪岩到了蘇州俞三婆婆那裏才知道,她原來是個厲害的“老江湖”。當她知曉胡雪岩的目的之後,故意裝聾作啞,不想幫這個“忙”。在這種情況之下,胡雪岩屢次說明來意,表示一方麵不願使鬆江漕幫為難,想解除魏老爺子的窘境;另一方麵又不願請官兵護運,怕跟俞武成發生衝突,傷了江湖和氣。
這番話可謂綿裏藏針。當聽到胡雪岩說“不願意請官兵護運”這句話時,俞三婆婆暗暗吃了一驚。她當然知道胡雪岩跟官府的關係,更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這話等於指責俞武成夥同太平軍搶劫軍械,這可是滅門的大罪。
麵對這種利害關係,俞三婆婆裝出一副被不爭氣的兒子氣得發抖的樣子,一邊拄著拐杖一邊厲聲吩咐她的孫子俞少武:“趕快派人把你那糊塗老子找回來!”
胡雪岩看到事情有了轉機,急忙見縫插針,說:“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我們也是道聽途說,事情還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於敵友不分,我們的來意,是想請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個平安。”
聽了這番話,俞三婆婆的臉色緩和了一些,說:“這事武成理當效勞。”雖然,事情到此,已解除了魏老爺子的尷尬,且拉攏了俞家,槍支也可以順利運輸了。然而,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麼樂觀。胡雪岩又麵臨著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讓俞武成順利下“虎背”。
因為俞武成此時正寄人籬下,急於為自家弟兄謀個出路,所以受到當地一個江湖組織的挾製,來搶這批槍支,可謂是騎虎難下。
按理說,胡雪岩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就不用再考慮別人了,至於俞武成和江湖組織的恩怨,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吧,反正有了俞三婆婆的施壓,俞武成就不敢造次了。
但胡雪岩沒有這樣做,他不願意看到不圓滿的結局,他要讓俞武成徹底成為自己的朋友。因為他覺得,隻有按照這樣的思路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大。於是,他又開始為俞武成的難題奔走,考慮下一步的良策。
那麼,胡雪岩做到了嗎?當然做到了,他用的方法就是收降。
胡雪岩不僅向俞武成和那個江湖頭目講明了形勢利害,並跟他們達成了協議,即由胡雪岩報請官府,發給這批人三個月糧餉,保證不先降後殺,事成後編隊移地駐防。另外,胡雪岩還拿出一萬兩銀子送給那個江湖頭目,說:“我剛在絲上賺了一把,自己人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給你分一萬兩銀子的紅。”最終,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做事要有左右逢源的心機。這種心機是看待事情的眼光;是抓住機遇的能力;是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一點,專注突破;是英明的選擇和在關鍵時候的穩重;是在做事的時候從全局出發,能謀善斷;是運籌帷幄的智慧和技巧;是做事的過程中必備素質的綜合運用。
當今社會人際關係紛繁複雜,麵對同樣的事情,有的人能處理得恰到好處,而有的人卻將事情弄得一塌糊塗,其中的原因何在? 做人的學問是永遠的難題,不管你最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應該考慮的都是如何做人。聰明的人善於以最能贏得人心的方式去做人,把各種難以調節的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左右逢源,這樣的人不會因人際關係的複雜而感到迷惘,相反,他們會為自己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人生,使自己的生活充滿亮麗的色彩和活力,在人際關係中獨領風騷。這就是人情練達之人的魅力所在。
2.不圖小利,照顧同行
錢有用完的一天,但朋友交情卻是得罪了就沒得救!
——胡雪岩
我們知道,商場上充滿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在這種環境下還要照顧到別人的利益,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但胡雪岩卻做到了。在經商中,胡雪岩一直奉行“不搶人之美”的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這樣既博得了同行衷心的好感,又在同業中樹立起了極高的聲譽,鞏固了自己在商界中的地位,從而為他帶來更長遠、更巨大的商業利益。
即使對利潤極豐的軍火生意,胡雪岩也執行“寧可拋卻銀子,也不得罪同行”的準則。
一次,胡雪岩打聽到一個消息,說外商運進了一批先進、精良的軍火。以商人的敏感性,胡雪岩馬上意識到,這又是一筆可以賺大錢的好生意。刻不容緩,於是,他馬上找外商聯係,結果他憑借自己老道的經驗、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軍火界的信譽和聲望,很快將這筆軍火生意做成了。
然而,正當他感到高興的時候,他聽商界的朋友說,有人在指責他做生意不仁義。原來在胡雪岩做這樁生意之前,外商已擬定把這批軍火以低於胡雪岩出的價格賣給軍火界的另一位同行,隻是那位同行付款稍稍晚了一步,結果就被胡雪岩以較高的價格買走,最終,使那位同行喪失了賺錢的好機會。
胡雪岩得知此事後,對自己的貿然行事感到慚愧。於是,他馬上找來那位同行,希望通過彼此的協商,將這件事圓滿解決。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軍火界的影響,擔心胡雪岩在以後的生意中與自己為難,致使生意更加難做,所以隻好推說這筆生意既然讓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隻希望以後留碗飯給他們吃。
在一般情況下,很多人認為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問題就算是解決了,但胡雪岩卻沒有這樣想,而是主動要求那位同行把這批軍火“賣”給他,這樣同行就吃個差價,而不需出錢,更不用擔風險。事情一談妥,胡雪岩馬上把差價補貼給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為佩服胡雪岩的商業道德。
“不讓人賺錢的買賣人,不是好買賣人。”這是皮貨大王古耕虞經常說的一句話。在商業社會,做生意總要有合作夥伴、有幫手、有朋友。你照顧了別人的利益,實際上也就照顧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古耕虞又反複解釋:“同人來往,事先一定要好好算計,如何使自己能獲得最大利益。但無論怎樣算計,一定要算得對方也能賺錢,不能叫他虧本。算得他虧本,下次他就不敢再同你打交道了。不僅如此,這樣還會激化矛盾,增大了自己管理金錢的難度係數。所以,生意人絕對不能精明過了頭。如果說做商人的真理是賺錢,那麼精明過頭,這個真理同樣會變得荒謬。你到處叫人吃虧,就會到處都是你的冤家,你到處打碎別人的飯碗,最後必然會把自己的飯碗也打碎。”
所以,經商推崇以小謀大的智慧。引用到經營管理上來說,就是要做到目光長遠、注重大局、能舍能取、能進能退。隻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相反,如果緊緊地盯在眼前的利益上,這樣的商人不僅是一個見識淺薄的人,而且也會因爭利而得罪同行,樹敵過多,最終隻能是自取滅亡。
俗話說:香餌之下,必有死魚。所以,商人為了更好地賺錢,適當的時候要懂得故意損失一些錢,進而與對方建立和諧的關係,減少商場上的風險。這對於一個商人來說堪稱是一種智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此,聰明的商人要學會讓些利潤給同行,這雖然聽起來好像是自己在吃虧,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不僅不會讓同行因利益問題而與你相敵對,反而會為你的仁義行為而動容,信任於你。在商場上,贏得信任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贏得同行的信任更是可貴的,因為,這樣你既得到了一個商業上的合作夥伴,同時也贏得一種良性的競爭環境。
3.做生意不要墨守成規
做生意必須手腕活絡,不可固守成法。
——胡雪岩
重視市場的調查研究、及時掌握信息,是商戰中出奇製勝的絕招。出奇製勝的關鍵就是把握商機,及時采取策略應對商戰中的風雲變幻。很多人能看到別人的成功,卻看不到別人成功的原因,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胡雪岩打算做生絲生意,他與阿珠的父親談妥,自己出一千兩銀子做本錢,讓阿珠的父親回老家湖州,馬上在湖州開一家絲行坐地收絲。但此時卻遇到了一樁麻煩:按照定規,開絲行要領牙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營業執照。
按慣例,絲行牙帖要由京裏發下來,因而手續十分繁雜。首先必須由擬開絲行的人先提出申請,再由當地州縣層層上報到京,最後由京裏審批之後再將照本發下。如此一來,要領到一張牙帖,把這些事情辦妥當,最快也得三個月。新絲一般都在四五月間上市,這個時候,鄉下正是青黃不接的當口,蠶農都著急錢用,而即使蠶農不著急錢用,也希望能盡快將新絲賣出去,因為新絲存放時間長了會發黃,價錢上會低很多。對於絲行來說,這個時候開秤收購,自然容易有一個好的進價。而如今已經馬上要到四月份了,如果按正常手續辦理絲行牙帖,一定會耽誤了收絲。絲行生意多是一年做一季,錯過一季也就隻好等到明年了。所以,當老張把這一情況告訴胡雪岩時,胡雪岩要求老張回到湖州想辦法,哪怕花上三、五百兩銀子的租金租一張牙帖也值得,一定先把門麵擺開來,他再過半月左右就要到湖州收絲。
胡雪岩為什麼這麼著急呢?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辦事總是隻要想好了就馬上著手去辦,決不拖拉;第二,此時,他已經有了自己一套周密的盤算,他要用在湖州收到的代理官庫的現銀,就地買絲。王有齡此時已經得到了外放湖州任湖州知州的肥缺,正操持著要走馬上任。而此時胡雪岩的阜康錢莊也已經建立起來了,王有齡既到湖州,也必然要讓他的阜康錢莊代理湖州府庫的“收支”,這正是胡雪岩開辦錢莊之初就設想好了的。
胡雪岩要來一次移花接木、移東補西的生意運作,即用湖州收到的現銀,就地買絲,運到杭州再脫手變現,解交藩庫。反正隻要到時有銀子解交藩庫就行,對公家不損一毫一兩,對自己卻是可以無本求利的買賣,何樂不為?
領導者作為企業執撐大權的人,他個人素質的高低對企業的成敗起著非常大的作用。領導者在思維方麵敢於突破常規、不拘泥於傳統,遇到一個問題,從有悖常規的方向去想一下也未嚐不可,也許還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領導者的思維方式要立體化、多樣化,必須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因循守舊、向傳統低頭的人是不會成為強者的。
4.事事靈活,擅長變通
天變了,人應變。
——胡雪岩
孫子兵法》中曾說: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意思是說:在對敵作戰時,敵變我變,靈活地決定自己的作戰計劃,不能墨守事先訂好的計劃而一成不變。兵家沒有萬古不變的勝戰之法,商家也同樣如此,不可能有通用不變的經營之道,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相機而動,應時而變。
人們常說,這個世界上沒有那種“隻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的人。既然結果最重要,那行事過程中還是變通為妙,司馬光砸缸這個事例,實際上就不是從正常角度出發的,而是換一種角度的具體應用。因為正常的方法達不到目的,繼續走下去隻能錯失良機,所以隻能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了。
正所謂“做事要做活絡的事,做人要做活絡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胡雪岩靠著王有齡,生活開始有了著落。此時胡雪岩如果隻是滿足於有碗飯吃,以一位恩人自居,或者以此發財,不管別人,那麼,他就不會有更大的發展了。胡雪岩不會滿足這種結果,他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要把自己的靠山經營大,那樣才能幹大事。所以,每當王有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千方百計出謀劃策,幫助他渡過難關。
千裏做官隻為錢,然而,當官的為了保住自己的權杖,除非體己兄弟,否則,他們是不可能公然擺明了向你明明白白地要錢的。所以,聰明的部屬一定要能體會上司的所思、所想,經常讓上司“心裏想的事情”順利得以實現,在這方麵,胡雪岩無疑是個行家裏手。按照胡雪岩的點撥,王有齡去做了,效果果然不同凡響。巡撫黃宗漢對王有齡提攜有加,到海運局不久,就把催運漕糧的任務交給他去辦。
清政府的開支及糧餉多靠江浙支撐,而江浙每年征收的糧食主要靠漕幫經運河運到北京。運送漕糧本來是一項肥差,隻是這一年浙江的情況有些特殊。浙江上年鬧旱災,錢糧征收不起來,且河道水淺,不利行船,直至九月漕糧還沒有起運。同時,浙江負責運送漕糧的前任藩司由於與巡撫黃宗漢不和,被黃宗漢抓住漕糧問題狠整了一把,以致自殺身亡。到王有齡做海運局坐辦時,漕糧已由河運改為海運,也必由浙江運到上海,再由上海用沙船運往京城。現任藩司因有前任的前車之鑒,不想管漕運這塊“燙手山芋”,便以改海運為由,將這檔子事全部推給了王有齡。
捐官成功,一回到浙江就當上海運局“坐辦”的王有齡為此急得團團轉,剛剛順利得到一個實缺而覺得時來運轉的那份得意勁兒,被千斤重擔壓得蔫了下來。因為漕糧是上交朝廷的“公糧”,每年都必須按時足額運到京城,哪裏阻梗哪裏的官員就要倒黴,所以,能不能完成這樁公事,不僅關係到王有齡在官場的前途,而且還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和上司的前途。但如果按常規辦,王有齡的這樁公事幾乎沒有能夠完成的希望,一是浙江漕糧欠賬太多,有十五萬石之巨;二是運力不足,本來漕糧可以交由漕幫運到上海,可是由於河運改成了海運,等於是奪了漕幫的飯碗,漕幫巴不得漕糧運不出去,哪裏還肯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