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緬甸戰爭(1 / 2)

1852年,中國可以說是多事之秋,奕詝在全力推行的經濟改革和整個官僚集團正麵對抗了起來,不過這次奕詝也確實太心急了,也許是因為上次軍改實在太順利的進行,完全沒有出現奕詝意料中的阻力,奕詝在推行經濟改革前完全沒有想到會遇到這麼大的阻礙,但是奕詝可不是麵對一點阻礙就退卻的人,更加不是一個新君(奕詝登基前長時間攝政),更何況軍改之後奕詝已經把兵權完全收到了手中,所以奕詝不怕這次的對抗影響到整個國家,但是即便是這樣,奕詝畢竟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所有反對自己的官員都動用武力,尤其是在反對的人中即有因為利益而反對的,也有確實覺得奕詝的改革是會使得農民的利益受損的,也許在後麵這種人看來,自己是在忠君為國,但是不被昏庸的帝王所理解吧?被看成昏君奕詝不在意,但是真正令他難過的是,這些官員無論是處於公心還是私心,都完全沒有先實驗一下經濟改革是否對國家有利然後再下判斷的想法,他們隻願意在慣性的“祖宗家法”進行著千年不變的生活方式,不願意改變,害怕改變,這才是令奕詝真正難過的。

雖然國家大事紛繁複雜,但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君主行政生活中,畢竟還是有著令人高興的事情,比如一個即將誕生的新生命,真藍的懷孕是在整個後宮都稱的上地震級的大事情,整個後宮幾乎一時間都圍著這位就要為皇帝誕下孩子的皇後,唯一還可以按照平時的腳步進行活動的惟有奕詝了,雖然有了孩子確實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奕詝平時生活中最大比重的還是國家大事,所以奕詝依然工作疲勞的時候去找杏貞,工作後如果還比較有精神的時候去找真藍——雖然現在真藍因為腹中孩子的原因不讓奕詝碰他,奕詝也隻是笑笑,並不在意,他也願意看真藍一臉幸福母親的表情。

雖然經濟改革受到諸多的阻礙,但是還是在奕詝的鐵碗下得到推行,而且其實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不同意奕詝的改革,隻不過這些同意的力量和反對力量比起來實在太微小了,但是看到奕詝對改革的堅決後,終於有少數的官員表達了有限度的支持,但是大部分官員還是成群的跪在奕詝麵前,希望奕詝收回成命,這種對抗持續了很久,但是還沒有等改革出現效果,北京方麵就收到了緬甸方麵的求救信——今年二月,英國駐印總督——J.A.B.達爾豪西侯爵以緬甸處罰在緬違法英商、損害英商利益為借口,悍然出動六艘軍艦封鎖仰光港口,勒令緬甸投降,在緬甸拒絕的同時,快馬向北京方麵求援,達爾豪西侯爵在被拒絕後,四月的時候不宣而戰進攻緬甸,英國戈德文將軍統率的“阿夫斯克”加強集團軍(三個孟加拉步兵旅12個印度團,連同炮兵、工兵,共計兩萬人)開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

奕詝得到這個消息也是大為憤怒,英國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想形成既成事實,逼迫中國讓步,而中國隻要在這次讓步了,那麼所謂的中國藩屬也就隻是一團廢紙了,奕詝急令正好在中國雲南省處理太平軍遺留問題的曾國藩帶領一萬狼軍出發,先穩住緬甸的形勢,同時開始調動已經完成軍改的湖南省出兵兩萬開始向緬甸進軍,到達後受曾國藩的節製,因為本身攻擊緬甸的就不是英國的正規軍,所以在奕詝看來這樣的軍隊加上原緬甸軍隊已經可以解決問題了,但是為了保險其間,奕詝還是再派出衛戍北京的一萬的狼軍。

而這個時候朝中大臣的反應再次令奕詝吃驚,雖然不少大臣對和英國開戰都麵露擔憂之色,但是沒有一個大臣出來勸阻奕詝,甚至連和奕詝關於經濟改革的爭論都暫時放到了一邊,奕詝吃驚的看著那些阻礙自己經濟改革的官員們,奕詝突然覺得也許是自己還不夠了解這個時代,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奕詝北京出發的狼軍裝備了後裝隧發槍。

六月,緬甸的使者和奕詝的聖旨一起達到曾國藩的手裏,曾國藩馬上提軍出征,幸好的是,這一段時間中,曾國藩對太平軍的遺留問題的處理是非常有成效的,也在狼軍中建立了威信,不然這隻天子衛隊可不是那麼好統帥的,總之曾國藩可以放心的出征了,在雲南地區征集了兩千民夫,並且得到了緬甸補給方麵的供給條件後,曾國藩提軍進入越中緬國國境線,進入上緬甸地區,而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七月份,在這三個月中,英國軍隊已經連續勃生和仰光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地,兵鋒直指下緬甸最後的一塊領地馬達班,但是這個時候的緬甸卻一改開始時候的怯懦態度,進行了積極的防守,必須說的是這種突然出現的抵抗態度是英軍上下都沒有想到的,一路上都非常順利的英國軍隊受到突然的抵抗,整體甚至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迷茫,但是英國軍隊的將領戈德文將軍卻有著傳統的指揮能力,雖然不是一位天才式的將軍,但是依然有不錯的駕禦能力,在看清楚形式後,馬上調整了策略,準備打上一場硬仗,必須說的是這個時候的英國的陸軍將領是素質普遍較高的,這位戈德文將軍的策略就調整的非常的及時,但是這個時候的他沒有弄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緬甸這種突然出現的抵抗情緒,其實不隻是他,即便是駐印總督達爾豪西侯爵也完全不相信在十年前被英國四千陸軍擊敗的中國居然敢出兵幫助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