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來賓厚此薄彼

舉辦婚禮宴會時,主人隻對自己的親朋好友等關係較為密切的賓客表示問候,對一般關係的同事、遠親等賓客卻漠然視之;舉行商務性或公務性宴會時,東道主隻對大客戶笑臉相迎,席間隻對身份顯赫的來賓致以問候和祝福,而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賓客則態度倨傲;舉行小型家宴時與自己的至交打得火熱,對新朋友卻表現得忽略對方。對來賓厚此薄彼,這樣做是令人失望的。

對來賓厚此薄彼,對被冷落和被遺忘的客人是明顯的不敬。而那些受到熱情招待的客人則會為你把其他客人晾在一邊而感到不安,也可能因為見識了你對普通客人的態度而對你的熱情產生做戲的懷疑。

主人對待來賓的態度應一視同仁、同等尊重。

主人招待客人時,應照顧到每一位客人的感受。

主人迎客時應與每一位客人打招呼,送客時也應如此。

接到請柬後不知道及時回複

接到任何請柬,都不能不及時回複。

接到別人生日派對的請柬,請柬上注明“請於收到請柬後3天內回複”,你卻根本沒注意到這句話,直到對方生日當天接到電話,你才“恍然大悟”。這樣做不僅使你給對方一個“馬大哈”的印象,更容易讓對方以為你根本就不關心他。

接到請柬後不及時回複,發柬人就難以確定你是否會到來,因而就難以準確地為宴會籌備座位等;接到請柬後不及時回複,主人會因此而額外花費時間主動詢問你,這必然會浪費對方時間。此外,最關鍵的是,不及時回複別人的請柬,顯得你不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關心別人。這是不符合交往禮儀的。

溫馨提示

□接到請柬後,應該在請柬上注明的應回複日期內回複主人。

□如果能按時赴約,回複邀請者後一定要做好計劃。

穿製服赴宴會

參加私人宴會穿製服,給人以公事公辦的印象;參加公務或商務宴會穿製服,給人以裝模作樣、煞有介事的印象;參加社交性宴會穿製服,給人以揩油的印象。穿製服參加宴會,不僅無法穿出你工作場合外的個人形象,也不利於你保持自己良好的職業形象。穿著製服辦私事是違反職業規定的,對於你的職業來說是為其抹黑。在與工作無關的場合穿製服,無可置疑地顯得滑稽。

穿製服赴宴給人以虛偽、做作的感覺,讓人難以放鬆地展開私人交往,於公於私都是不禮貌的。

不能按時赴宴卻不作任何聲明

接到邀請赴宴的請柬,而且已經答應主人前去赴宴,卻在宴會當天不按時赴宴且不作任何聲明,這樣做是相當不禮貌的。

參加別人的婚禮、壽筵、慶功宴等重要宴會時不能按時赴約而不作聲明,對方會認為你不重視他以及他的邀請,不關心他人的感受,同時也不重視自己的形象。參加商務性、社交性宴會時,不能按時赴約而不作聲明,對方會認為你不講信用,不值得信賴,當然也不值得以後繼續交往了。

如果不能參加邀請,對於“應邀則不必回複”的請柬,一定要盡快回複。

不能按時赴宴時,一定要禮貌地通知主人,向其解釋原因並道歉。

赴家宴不帶禮品

赴別人的家宴不帶禮品有點說不過去。

家宴是比較隆重的,通常隻針對關係很好的人們。別人請你赴家宴說明對方比較重視你,重視與你的交往。有些國家有赴家宴攜帶禮物的習俗,如日本。如果你未帶禮物,對方會對你很失望。在節日期間赴家宴不攜帶禮物,顯得不遵循節日禮儀。在平常的日子參加別人的家宴,如果其他客人都帶了禮物而你未攜帶,容易給別人留下一毛不拔的印象。

赴親友、熟人的家宴時,應避免攜帶太貴重的禮物,所帶禮物應該實用並精心包裝。

準備禮品時,可選擇符合主人喜好的鮮花、自己家鄉的特產等。

赴宴時攜帶未受邀請的賓客

赴宴時絕對不應該攜帶未受邀請的賓客。

攜帶未受邀請的客人赴宴,會給主人增加額外的負擔,也許主人必須因此而額外準備座位和食物。攜帶未受邀請的客人赴宴,給人一種占便宜的印象。如果主人的宴會對客人的身份、地位和人數有特別嚴格的限製,你帶一個與主人宴會毫無瓜葛的人做伴,無疑是對主人尊嚴的輕視,你還可能因此而導致與主人關係惡化。如果你攜帶的客人恰好很缺乏自知之明,大聲喧嘩、擾亂別人心情不說,別人因而認為你也是如此沒有教養的人。

溫馨提示

□赴宴時如果想攜帶其他人,應事先征求主人的意見。

□赴宴時尤其不應攜帶與主人關係不好的賓客。

小皮包放在桌上,大衣搭在椅背上

吃西餐時,為了解決皮包和外套的存放問題,絕對有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把皮包放在桌子上,把外套搭在椅子背上。這樣做其實不對。

對那些深諳西餐之道的紳士淑女們而言,把皮包放在桌麵上,不啻於把光腳丫放在桌麵上;而把大衣、外套掛在椅子背上,又像是把內衣掛在那裏。如果幾個人坐在優雅的西餐廳裏,卻忍受著同伴或其他人不滿的目光,這頓西餐怎麼能吃好呢?

除了錢包之類的小皮包外,不要把東西放在桌麵上;任何衣服都不要搭在椅背上。

皮包應放在鄰座的椅子上,或者放在自己腿上、背後或專門提供的架子上。

西方人通常會將皮包放在自己腳邊的地板上。

外套應放在專用的衣架上或交給主人或服務人員保管。

入席後不跟陌生鄰座打招呼

參加任何性質的宴會,入座後如果自己身邊的鄰座是陌生人,不與其打招呼都是不對的。

俗話說“來者皆是客”,既然坐到一起,必然都是主人的客人,當然彼此也有可能成為朋友。在公共場合遇到陌生人,有時候尚且需要一個微笑,在參加同一個熟人舉辦的宴會上,難道不更應該給鄰座一個問候的微笑嗎?如果入座後麵若冰霜,而後主人恰好要介紹你們相互認識,彼此必定會遭遇尷尬。

即便是為了保持你的優雅風度和證明你有涵養、平易近人,也不該對宴會同桌上的陌生鄰座不理不睬。

入席後應和同桌而坐的人們打招呼問好。

入座後鄰座主動向自己問好時,應及時而禮貌地回應。

餐桌上剔牙不避人

在宴會餐桌上,大家都很煩剔牙不避人的行為。

在餐桌上剔牙不避人,會使你精心營造的外在形象頓時黯然失色;會令同桌客人厭煩、心裏不適,也會使其他餐桌上的客人感到惡心,甚至會將你視為你所在餐桌客人的代表,從而認為你所在餐桌的所有客人都素質低下。

溫馨提示

□在餐桌上剔牙應避人,更不能當著眾人將剔出的髒物放在手上驗看。

□在餐桌上剔牙時,應該用餐巾或手適當遮掩口部。

□剔牙時,不要將汙垢吐到桌上或地上,而應用紙巾包起拋入垃圾桶。

宴會不開始就動筷

參加宴會時,從許多細節中都能看出你懂不懂規矩,有沒有涵養,甚至值不值得別人信賴和交往。

宴會還未開始就動筷,想必你不是餓極了就是沒見過餐桌上的美味。宴會未開始就動筷,給人的感覺是你參加宴會的唯一目的就是吃,這是不把宴會主人放在眼裏的表現。宴會的一大功能就是幫助社交,展開交際,如此著急地吃,難道你就不想想在座的長輩或女性嗎?如此表現,怎麼能體現出禮儀的內涵呢?

宴會時如果主人未動筷,自己不要下筷子。

當主賓動筷時,自己才能下筷子。

交談時揮舞筷子

有的人在宴席上總覺得有發揮不完的豪情,邊吃邊說,邊說邊拿筷子當輔助工具,狂揮亂舞,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這是錯誤的。

在餐桌上交談時揮舞筷子,容易將食物殘渣甩到桌上或別人身上,如果你的筷子戳到別人身上就是“人身攻擊”。揮舞著筷子說話,想必你有很多激動人心的言論。無論如何,交談時揮舞筷子看起來都是滑稽、淺薄、無聊的行為。

宴會上與他人交頭接耳

參加宴會時在餐桌上交頭接耳可不是好習慣。

與自己身邊的熟人鄰座交頭接耳,其他相對陌生的客人會顯得受到冷落;與自己身邊的陌生鄰座交頭接耳,別人會覺得你自來熟、熱情過度。在餐桌上和別人說悄悄話,會給人一種背後講別人閑話的印象。如果你恰好與別人交頭接耳的內容是對某人發表評論,無論你的觀點對被評論者是好是壞,你愛“嚼舌頭”的名聲都必定是打出去了。

宴會上,不要與別人做神秘狀小聲談話。

在宴會過程中,不要和別人對某人指指點點,不要與別人長時間議論其他人。

宴會上不使用公筷

如今宴會上公筷的身影很容易見到,因為人們的衛生意識越來越強了。但如果放著公筷不用,就是絕對的不合禮儀了。

如果不用公筷,對方會覺得你既不講衛生,又不尊重對方。與奉行分餐製的歐美客人一起吃飯時不用公筷,他們的不滿會格外強烈。如果在商務宴會上不使用公筷,就是對餐桌規矩的違背。你在小節上不注意,覺得可以不分彼此,關注細節的客人就會從此對你產生懷疑和失望。

如果宴會上有公筷,夾菜時,一定要使用公筷。

喝大盆的湯時,應該用公用的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