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潤園:中國學術界的“少林寺”
林毅夫和他的同事們將北大校內的朗潤園修葺一番,此後朗潤園成為中國學術界的“少林寺”,網羅了一大批“武功高強”的經濟大師,在中國的經濟界各領風騷。在糧食問題、土地問題、農民工問題、住房問題等幾乎所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中,都有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出的聲音,逐漸受到高層領導的矚目,成為國家決策的高級智庫之一。
直到基金會的讚助到位後,林毅夫和他的同事們才開始選新的辦公地址,他們看中了北大的朗潤園。
朗潤園的前身是清朝嘉慶時期曾為慶親王永璘的賜園,舊名“春和園”,鹹豐年間改賜恭親王奕■,並改稱“朗潤園”。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去世後朗潤園被內務府收回,一度用作赴頤和園上朝的諸臣召開會議的場所。宣統末年,溥儀因擔心遭到軍閥盜拆,將此園改賜貝勒載濤,後歸燕京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所有。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朗潤園近在咫尺,但幸運的是沒有遭到破壞。不過,林毅夫們選中朗潤園時,由於多年沒有修葺,這裏一片破敗。
1995年10月至1997年5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籌資對朗潤園進行了全麵的修繕和增建。工程告竣以後,北京大學特意立碑以紀其事。由學界泰鬥侯仁之先生與考古係張辛教授合撰《重修朗潤園記》,追憶往昔曆史,敘述修複原委,實為敘寫朗潤園曆史的簡潔文字。
碑文由張辛教授手書於石碑之上。這塊新立石碑現在立於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致福軒前。致福軒為當年恭親王的起居之處,匾額“致福軒”三字為鹹豐皇帝禦筆親題。行人到此,觀致福軒,讀《重修朗潤園記》文,或可將朗潤園的曆史原委了然於胸。
修葺後,這個原本破爛的院子重現往日的風采。樓台亭閣,綠樹花草,可居可遊,走在朗潤園裏每一處都感覺心曠神怡。不隻是在這裏研究學術,閑暇時,林毅夫和其他學者經常一起探討禪學、老子、莊子,別有意境。
1998年,這裏誕生了第一個中外合辦的國際MBA項目,這是北京首家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中外合辦項目,2006年《財富》雜誌把這裏評為中國最具市場價值的商學院。此後,朗潤園便成為中國學術界的“少林寺”,網羅了一大批“武功高強”的經濟大師,在中國的經濟界各領風騷。在糧食問題、土地問題、農民工問題、醫療改革問題,住房問題等幾乎所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中,都有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出的聲音,李玲等教授還曾被請進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一些重大課題做講解。因此,也逐漸受到高層領導的矚目,成為國家決策的高級智庫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莫裏斯,他來這兒時說過這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經濟學研究機構,讓我們感到非常高興,我們所追求的當然不希望它隻是最漂亮,我們希望它是最好的,最好的含義是說能夠對國家社會的發展做貢獻,也能夠對經濟理論的發展做貢獻。”林毅夫說。
如今,朗潤園的第一代--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創辦者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家中最閃耀的一代。現任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的易綱曾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伊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是現今大陸經濟學界的主流經濟學家。海聞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經濟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張維迎是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