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1)(2 / 3)

《環球》雜誌的記者Н·克裏夫佐夫將辛特拉皇宮譽之為“月亮女神的莊園”。事實上最早為它做廣吿的是英國詩人拜倫,《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一章裏就留下他的讚歎。浪漫派詩人的浪漫書寫也許總要打折扣的,不過拜倫足跡遍歐洲,許為“伊甸園”的,也隻有一個辛特拉。直到現在,關於辛特拉的所有宣傳,其誘惑性都敵不過詩人一句“燦爛的伊甸園”。

辛特拉皇宮在微雨之後,空氣中滿蓄水意,迷濛之中,滿世界越發蒼翠。房舍壁上多見爬藤植物,而道上牆上又處處是斑駁的青苔,讓綠意綿延開去,與大團濃蔭的樹冠一起,將辛特拉包裹其中。你甚或要以為,呼吸的空氣也是綠色的。

其實,小鎮上尋常的建築就已讓人領略到童話的意味。大大小小的建築都見出小巧,或者準確點,應該說是玲瓏,形狀各異,高低錯落,又漆成各種鮮亮的顏色,與周遭的綠色相依偎,有一分說不出的嫵媚。火車站小到可以袖珍形容,警察局加上嫵媚二字或讓人覺得滑稽,但辛特拉的局子的確就在一玩具式的碉樓裏,碉樓作橙色,頂端四個角上有下圓上尖的裝飾,看上去就像待發射的火箭。

隻有一樣不算小,便是辛特拉皇宮那兩個巨大的煙囪。煙囪作圓錐形,兩層樓那麼高,底部怕有一個舞廳那麼大。據說這是摩爾人留下的遺產,而皇宮的拱門,黃、白兩色,也讓人想到阿拉伯風。事實上辛特拉的嫵媚,建築裏的異域情調也是一因。

美輪美奐的佩納宮

辛特拉山頂之上的佩納宮,這裏遠離城市喧囂,山高林密,鳥語花香,輕風習習,空氣新鮮,且又山泉涓涓水清如鏡,放眼一望,人間塵世盡在腳下。皇帝在這修神養性,真是世外桃源絕妙的去處。

佩納宮是國王離宮,它耀眼、奇特、矯飾的身姿看上去像一座樂園式的城堡。宮殿本身為多種建築風格的大雜燴,兼具哥德式、文藝複興式、摩爾式、曼努埃爾式乃十九世紀葡萄牙女王瑪麗雅二世的丈夫——費迪南德之心血結晶。

費迪南德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啟發,授命德國建築師馮埃施韋格南爵負責興築,主要建於1840——1850年,最終完工於1885年,即費迪南德逝世那年。居住在此地區的其他達官顯貴,按照同樣的理念建築官邸,使得辛特拉成為歐洲浪漫派建築的中心,其公園與庭園風格更深深影響及後世的景觀美化設計。由於深具文化價值,此一地區於199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摩爾城遺跡與佩納宮隔山相望。

佩納宮位於葡萄牙裏斯本近郊的新特拉鎮,之所以在新特拉建夏宮是因為這裏樹林陰翳、滿目蔥蘢,風景迄人。這一帶山巒起伏,宮殿、城堡和別墅就坐落在這一碧連天之中,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揉合在一起,難怪詩人拜倫把辛特拉喻為伊甸園。

佩納宮是一座中世紀古堡式建築。歐洲從十一世紀以後多個世紀大興建造古堡,曆史如燈,盡管幾個世紀過去了,在歐洲大地還密布著無數的古城堡。古堡,作為歐洲曆史的一個符號,和教堂差不多一樣的堅固與古老,沉寂在現代喧囂之中。也許,它沒有教堂那樣的華麗,卻比教堂更神秘。總會有一些異乎尋常的故事,比方戰爭、複仇、凶殺、恐怖、浪漫或絕望的愛情絕唱等多以城堡為背景。

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興建城堡的鼎盛時期。歐洲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而不斷爆發戰爭,密集的戰爭導致了貴族們修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堡,來守衛自己的領地。城堡最原始的用途並不是享受,而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的防禦工事,因此,歐洲的城堡大都建在山崖或是河邊,選址均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

作為防禦工事,城堡多為石建築,佩納宮也不例外,隻是它的外觀被塗以不同顏色。有城堡必然要有城牆,因為這是配套工程,佩納宮更不例外,城牆斑駁的在石頭會向遊人訴說曆史的滄桑。城牆如我們國家的萬裏長城,有隘口、敵樓、烽火台、通道等,這樣看來,城牆是古堡的一部分。古代歐洲,民族矛盾加劇,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曆史不斷重演,在那個背景下,修建古堡式的皇宮與其說是為了享受,還不如說主要是為了防禦。

佩納皇宮,原來隻是基督徒的祈禱之地,1511年,皇家看中這塊風水寶地,決定原址建宮殿,原建築為木頭製作,之後改用石頭建造,目的是想讓建築保持得更長久。又過了三百多年,皇帝費爾南多二世再擴建。費爾南多二世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啟發,授命德國建築師馮埃施韋格男爵負責設計興建,離宮是指在國都之外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宮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時間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時的住所。像過去這樣皇帝的住所可沒有類似現在這樣的房間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