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之後,殖民地的白人大量逃亡。莫桑比克獨立後,包括殖民政府的各級官員、管理者、技術人員在內的二十萬白人,在一年的時間裏,幾乎撤光。安哥拉則由於突發內戰,六個月內,有三十萬白人出逃。兩國的經濟生產一個時期內陷於停頓。

安哥拉獨立之後,由於蘇聯、美國及古巴、南非各個勢力直接或間接的介入,陷入27年內戰災難之中。莫桑比克獨立後,由於政府強硬的左傾改革措施損害反對派利益,內戰也長達15年。

非洲為爭取獨立和自由運動推翻了帝國主義的統治而獨立,打破了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統治秩序,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係徹底瓦解。

非洲獨立自由運動的勝利,標誌著20世紀初形成的殖民體係的最終瓦解,它不僅使幾個世紀以來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獲得了解放,改變了非洲的麵貌,而且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

葡屬殖民地的反抗鬥爭,誕生了一係列新生國家。新興的非洲獨立國家在聯合國占了近1/3的席位,在不結盟成員國中約占一半,它們是第三世界中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國際舞台上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救星”計劃

葡萄牙在反殖民浪潮的逼迫下,將最後的“救星”定在了非洲,希望能對當下的各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形勢作出一定的影響,無奈最終沒有成功,因此,非洲成為了世界上最後一個實現政治獨立的洲。

至2000年底,非洲共有5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為葡萄牙的直屬領地,加那利群島為西班牙的直屬領地,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赫勒拿為英國“直屬殖民地”,西撒哈拉地位未定,其餘的為53個獨立國。

非洲是一塊古老的大陸,是現知最早居有人類的大陸。曆史上,非洲人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從公元15世紀開始,歐洲的殖民者開始進入非洲大陸,非洲開始了它長達幾百年的血腥曆史。“新大陸”發現之後,美洲的開發需要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為了牟取暴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等歐洲殖民者開始將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在黑奴買賣盛行的1502年至1808年期間,光是被賣往美國的黑奴就達到600萬。罪惡和殘酷的奴隸貿易,嚴重破壞了非洲的生產力,阻礙了非洲的發展,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19世紀中後期,已完成或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和廣闊市場,它們加緊了對非洲的侵略,開始從沿海向非洲內陸浸入,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為了協調各國的利益,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法、德、比、葡、意等15個國家在柏林召開會議,以協議形式對非洲進行了瓜分。到一戰前,整個非洲大陸隻有利比裏亞和埃塞俄比亞還保持獨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非洲隻有北非的埃及、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和西非的利比裏亞這三個國家是獨立國家,其它均淪為英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葡萄牙是最早侵入非洲的國家,到18世紀末,葡屬非洲殖民地基本趨於穩定。它們包括佛得角、幾內亞(比紹)、聖多美—普林西比以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其中以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最為重要。安、莫兩國是葡萄牙在非洲的掠奪侵略中心。葡萄牙在這兩個地區長達數百年的侵略和統治中,推行了一係列殖民主義政策,試驗了種種殖民統治方式,諸如政治上的領主製、總督製,軍事上的黑人輔助軍製度,經濟上販賣黑奴的龐貝羅製、奴隸種植園製和普拉佐製,奠定了近代殖民製度的基礎。許多製度不僅為後來的殖民國家在非洲所采用,而且擴展到美洲和亞洲。葡萄牙是近代殖民主義統治製度的開山鼻祖。

位於非洲西海岸附近大西洋中的佛得角、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群島在葡萄牙入侵前無人居住,是一群火山島,大多係山地和岩石。幾內亞比紹地區則主要居住著曼丁哥人。

葡萄牙在向非洲西海岸擴張和探險過程中,迪尼茲·迪亞斯在1444—1445年間到達塞內加爾河口,發現佛得角群島;次年侵入幾內亞比紹的博拉馬島,擄掠當地非洲人運往葡萄牙,賣為奴隸,並占領這一地區。1455年和1456年,為葡萄牙王室服務的意大利人卡伊季·達·達莫斯托和烏索·迪·馬雷、安東尼奧·達·諾裏,受葡萄牙委托侵入佛得角群島。1460年,葡萄牙殖民海盜迪奧戈·戈麥斯夥同安東尼奧·達諾拉占領群島中最大的聖地亞哥島和馬尤島。1470—1471年,葡殖民者侵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