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的葡萄牙
19世紀以來,葡萄牙帝國遭受了各種打擊,昔日風采不再,在內憂外患聯合夾擊下再也無法回到航海時代,那時的輝煌隻能留在人們的記憶裏、留在曆史的長河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蓬勃掀起,不可阻擋。1952年,埃及爆發了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領導的七月革命,推翻了以英國為靠山的法魯克封建王朝。1954年起,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下,經過將近八年的武裝鬥爭,終於結束了法國長達132年之久的殖民統治。與此同時,摩洛哥和突尼斯人民也展開了反法武裝鬥爭。
1956年3月,法國被迫承認摩洛哥和突尼斯獨立。同年1月,蘇丹這個非洲領土麵積最大的國家,也衝破半個多世紀黑暗的英國殖民統治,迎來了獨立。這樣,到1956年,北非6國,除阿爾及利亞外,都已獲得獨立。這個時期,東非的肯尼亞和中非的喀麥隆這兩個英屬殖民地也爆發了武裝鬥爭。
這一時期,民族獨立運動以暴風驟雨之勢席卷整個非洲大陸。
1955年亞非會議的召開和1956年埃及人民收回蘇伊士運河鬥爭的勝利,鼓舞和推動了非洲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1957年3月6日,加納(獨立前稱“黃金海岸”)人民在加納人民大會黨和恩克魯瑪領導下,衝破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建立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撒哈拉以南黑非洲的第一個獨立國家。
1958年10月2日,第二個黑非洲國家——幾內亞在幾內亞民主黨和塞古·杜爾領導下,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1958年11月,馬裏(原名蘇丹)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9月22日,馬裏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加納、幾內亞和馬裏的獨立,增加了非洲人民的信心,拉開非洲獨立運動的序幕。
1961年至1975年葡萄牙統治下非洲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是亞非殖民地反抗歐洲殖民主義統治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鬥爭。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葡萄牙經過500年的苦心經營,在非洲西部和東南部占有“葡屬幾內亞”(今幾內亞比紹)、安哥拉、“葡屬東非”(今莫桑比克)等較大的殖民地。
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非洲民族解放鬥爭高漲,大多數國家已獲得獨立的形勢下,葡萄牙薩拉查法西斯獨裁政權仍堅持殖民政策,實行陳舊的直接統治製,對國際上宣稱葡沒有殖民地,隻有“海外省”。
1956年,安哥拉和幾內亞比紹首先成立民族主義政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和“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簡稱“幾佛獨立黨”)。1957年“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又宣告成立。莫桑比克也成立了若幹影響較小的政黨。他們積極進行組織宣傳,發動遊行示威,希望通過和平方式爭取獨立。但葡萄牙殖民當局的反應是:將本土的秘密警察調到殖民地,加強控製鎮壓。1959年8月,葡軍警在葡屬幾內亞的比紹市開槍打死示威工人50多人。
隨後,在安哥拉逮捕了安人運領導人阿戈什蒂紐·內圖。次年,又在莫桑比克的木韋達打死500多人。殖民地人民被迫拿起了武器。
1961年2月4日拂曉前,安人運首先行動,襲擊了首府羅安達的監獄及警察總部。同年3月中旬,在北部的剛果省爆發了安解陣領導的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襲擊了殖民當局的軍事據點和殖民者的種植園。起義者所用的除了一小部分繳獲的現代化武器外,絕大部分都是木棍、砍刀以及自製的土槍、土炮等。但三個月之內,鬥爭烈火即席卷安哥拉西北部各州。
在安哥拉爆發武裝鬥爭後,幾內亞比紹人民也加緊準備武裝鬥爭。
1963年1月23日,幾佛獨立黨領導一支遊擊隊在熱巴河南岸的蒂特市向殖民軍發起進攻,開始了武裝鬥爭。起義人民以弓箭、匕首、砍刀以及從敵人手中奪來的手槍和手榴彈等武器,同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敵人拚殺。至同年3月,愛國武裝力量控製了南部地區,武裝鬥爭向幾內亞比紹全境發展。
1964年初,殖民當局調集3000名精銳部隊,在飛機掩護下,從海上向幾內亞比紹南方科莫島的遊擊隊反撲,企圖重占該島作為進攻南部解放區的跳板。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科莫島愛國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75天,他們擊斃擊傷殖民軍司令官以下650人,擊沉擊傷汽艇13艘,擊落擊毀飛機5架,於同年4月取得了科莫島保衛戰的勝利。同年底,愛國武裝力量又在莫雷斯地區打退1000名殖民軍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