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同是也帶來了其他的影響,殖民地的財富中心位於東北部的蔗糖產區,忽然下移到了東南部地區。1763年,巴西決定將首都從薩爾瓦多遷往裏約的重要背後因素也在於此。在此同時,殘餘的“船長轄區”改由王室接管,而耶穌會教士則被驅離巴西。
雖然是那麼孤立,巴西與外界接角的管道卻未完全封閉。到了十八世紀下半期,當時歐洲已風起雲湧的解放觀念,也開始在殖民地人民的心中萌芽。1789年巴西開始展開獨立運動,以淘地黑金市為中心。葡萄牙繼之所作加重黃則的宣布,更將思想催化成行動。但是在米那斯區所發起的所謂“不信任運動”,下場十分淒涼,所有帶頭反抗專政的領導人均被捕,其中綽號“拔牙者”的約亞金·荷塞·西瓦·沙維耳更慘遭絞刑和分屍的酷刑。
如果不是為了當是歐洲政情上的變化,可能會有更多類似的運動相繼發生。1807年拿破侖征服葡萄牙,放逐葡萄牙王室。葡萄牙若昂六世逃到巴西,使這塊殖民地成為葡國的政治中樞,替殖民地時期的巴西帶來一大轉變。巴西不但身份改變,連帶地王室也立即下令,開放與他國的商業貿易,尤其是與葡萄牙並肩對抗拿破侖的盟邦英國。
1815年葡萄牙聯合英國對烏拉圭發動了進攻,並於兩年後攻占了蒙特維迪亞,將烏拉圭並入了巴西的版圖。1816年,女王瑪麗亞一世去世。若昂正式繼位,稱若昂六世,並將國王的稱號改為“葡萄牙與巴西聯合王國之國王”。
由於宗主國葡萄牙陷入了對拿破侖的戰爭,工業和農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而得益於開放市場的政策,巴西又迅速的富有了起來,並且擺脫了對宗主國的依賴,獨立的思潮開始在巴西人中間蔓延。同時,由於若昂六世對烏拉圭用兵,加征了許多新的賦稅,更加加劇了當地民眾對這個流亡政府的不滿情緒。
在烏拉圭被吞並的同一年,北方的伯南布哥爆發了反對若昂六世、爭取巴西獨立的起義,並在雷西弗市成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巴西政府。兩個月以後,在政府軍的圍困下,斷糧斷水的起義軍被迫繳械投降。但是,巴西獨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宗主國方麵,拿破侖失敗之後,英國人還是賴在葡萄牙不走,不但保持十萬人的常備軍不複員,而且處處幹預葡萄牙內政。麵對著政治和經濟危機,葡萄牙民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1820年8月24日發動了波爾圖起義,推翻了英國人的傀儡、葡萄牙督政府,並隨後在裏斯本舉行了選舉,召開了製憲會議。這是自佩德羅二世以來第一次召開議會,而且一召開就是以製定憲法為目的的國民議會。這可以說是法國的侵略的另一個結果。雖然法國人將伊比利亞半島搞得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但是自由主義的思想卻被他們帶到了這片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土地,改變了當地人民的思想。
製憲會議成立之後,立即向裏約熱內盧請願,要求國王若昂六世即刻回國。本來國王還打算在巴西長期呆下去,誰不願意呆在更富饒的地方啊;但是這種情況下王室一家人再也賴不下去了。1821年6月,若昂六世啟程回國,將龐大的巴西交給了他的長子佩德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