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無情

在1755年裏斯本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地震後,葡萄牙的殖民野心就被動搖了。這場地震帶給葡萄牙的傷害是巨大且無法彌補的。

11月1日清晨,晴空萬裏,大西洋的海風輕輕地吹拂著裏斯本。

那天,往日喧鬧、繁忙的裏斯本卻安靜至極,街上幾乎不見人影,因為這天是萬聖節,天主教徒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這天,除非生病或出於極其特殊的原因,他們一定要去教堂做彌撒,感謝和讚美天主,祈禱他賞賜天國永生的真福。裏斯本40所教堂和近兩百所修道院裏擠滿了人,尤其是裏斯本的保護神文森特大教堂更是座無虛席。

約9時20分,主祭神父的問候詞還未說完,突然,整個教堂就像巨浪中的船舶一樣搖擺起來,人們一片驚恐……就在那一瞬間,教堂大門的拱形支柱和旁邊的建築晃動著塌了下來,教堂裏所有的人都被埋在下麵。

地震的餘波還在顫動,裏斯本其他教堂和修道院裏的幸存者驚慌失措地往外跑。神父們試圖阻止他們,告訴他們不要逃命,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的懲罰,因為裏斯本人好吃懶做,貪婪成性,淫蕩墮落。他們指出很多跡象,比如說出生的死嬰突然增加,天上出現彗星,有人還看到複仇天使在裏斯本的上空遊蕩。

但是求生的本能使劫後餘生的裏斯本人拚命朝城裏最中心也是最寬敞的地方跑,這就是塔古斯河邊的港口以及皇宮所在地。在地震後不到一小時就有上千人源源不斷來到這裏。但突然一個人大喊:“海水來了!”刹那間,在遠處出現了滔滔的洪水,就像平地上突然出現一座高山,這座水山不停地移動,而且以驚人的速度朝陸地上撲來。

不到5分鍾,港灣裏上百支船隊、地震中沒有倒塌的宮殿和房屋、死裏逃生的信徒都被海嘯吞沒了。

然而,真正摧毀了裏斯本的,不是地震本身,也不是高達十幾米的海嘯使裏斯本。而是此後的火災。因為是萬聖節,所有教堂和修道院都點上精美的蠟燭和油燈,以示對天主和聖靈的尊重。在坍塌的教堂裏,它們慢慢地開始燃燒,瞬間的海嘯沒有起到滅火的作用,除了高處的房屋,裏斯本兩萬多所民居成了熊熊烈火的劈柴,濃煙和火焰蔓延在裏斯本的上空,整整一周。葡萄牙最大的醫院皇家萬聖醫院的600名病人全部被燒死。裏斯本幾乎完全被毀滅了……更糟糕的是接下來的一場大火把城裏燒盡了,也沒有人敢去救火。

大火也把在裏斯本居住的上千名外國商人、投機家和冒險家的貨物和他們賴以生存的賬本、借貸和抵押證明都付之一炬。葡萄牙的航海家在16世紀開拓印度洋航線和貿易的同時,也於1500年率先到達南美的巴西並且占領了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巴西的糖、煙草、皮革、白銀和將近50萬奴隸貿易的生意是葡萄牙帝國的生命線。尤其是1697年在巴西發現黃金後,葡萄牙帝國的黃金時代到來了。

18世紀中期,巴西黃金的產量達到高峰,葡萄牙每年從巴西掠走1.7萬公斤黃金,使葡萄牙國王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君主,這也就是為什麼歐洲的商人和投機家趨之若鶩地來到裏斯本,而他們也成了裏斯本大地震的犧牲品。一個英國商人這樣告訴他的股東:“絕大多數的商人完全垮了。我們旁邊的兩家店每家損失了5萬英鎊的貨物,而且他們現在也無法知道他們借貸給哪些商人、借了多少。他們隻能宣布破產。”

1750年,葡萄牙有300萬人口,其中就有20多萬神父和修女,近600個修道院,也許是當時世界上神職人員最多的國家。1755年,裏斯本有40所大教堂,121所教會,90個修道院和150個宗教場所。

裏斯本人有這樣一個說法,教堂上麵的塔和裏斯本城裏的樹一樣多。

如果宗教場所能夠作為衡量對上帝的虔誠,那麼裏斯本應該算是“上帝之城”。

今天我們很難想象裏斯本大地震引發的對上帝的懷疑,當人們開始質疑萬能的上帝,神權對人的禁錮也就開始瓦解。啟蒙思想家告訴人們:理性應該取代迷信和宗教成為我們行為的基礎,懷疑、探索和實證精神是觀察世界最好的方式,而不是盲目遵從神權和王權的絕對權威。這一理念最終與科學技術一起為現代性奠定了基礎。

但是,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並不是無神論者,他們大都相信有神論,但是這個神創世之後他的任務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自然法則。人類要靠自己的理性、智慧和努力發現這些自然法則。

今天,這樣以科學的方式解釋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已經無容置疑。

無論是認識自然還是麵對自然,啟蒙時代的思想家第一次告訴神權統治之下的歐洲,人類必須要運用自己的理性,從而最終改善人類的命運。這是伏爾泰筆下的老實人在走遍世界後得出的結論:“我們還是管好自己的園子吧。”從神主宰的世界到人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革命性的轉變是十八世紀啟蒙思想給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個貢獻,而裏斯本大地震就是它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