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讓心胸寬如大海(1)(3 / 3)

走出自我的空間,對他人多一些寬容、理解與關心,自己也會因此擁有更多的快樂。

有位心理學家曾出了這樣的題目,假如你明天要離開這個世界:

第一,你打算給親人留下一句什麼樣的忠告?

第二,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第三,你最想帶一件什麼樣的東西離去?

你也不妨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或許,你會給出種種答案,但是,這個測試並不在於你做出怎樣的回答,而在於你是否用它給自己一些提醒,是否時刻去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需要用這些假設來提醒自己,去體驗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命。一個功成名就的人說:“如今什麼都有了,卻很空虛,很懷念當初努力工作的情景。”他擁有的隻是結果(或名或利或其他),然而,隨著結果的擁有也意味著過程的終結。

人生真正的樂趣在於努力拚搏,在於全心探索,心靈也因此而變得寧靜。德國精神治療專家邁克·蒂茲說:“我們似乎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人人都拚命地表現,期望獲得成功,達不到這些標準,心裏便不痛快,便產生恥辱感。”不是嗎?急功近利的追求,使我們以及這個社會多了許多的浮躁。人生不能缺少追求,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幸福的感受。

匆匆忙忙的人生之旅,留心路邊一朵盛開的小花,感受一絲清涼的微風,給生命添一分亮麗的色彩,不是更好嗎?一位畫家家裏的客廳正中最為顯著的位置有這樣一幅畫:一張被裝裱起來的白紙,在中間偏上的位置,有一塊黑漬。看了的人都不明所以,畫家解釋說:“這幅畫叫做快樂,中間這塊黑漬是痛苦。每個人看到這幅畫時,都是隻看到這塊痛苦的黑漬,卻看不到背景裏的快樂。”

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你才能體驗到人生的美妙,才能有愉快的心情。想想自己吧,每天晚上,睡覺前脫衣服時,記著也脫去你的煩惱;早上起來走出家門帶東西時,別忘了帶上你的笑臉,帶上你的快樂。或許,物質可以製約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許,為生活而奔波會限製我們的時間;或許,有人可以控製我們的言行,但是,沒有什麼能限製我們心靈的自由。

這就是解放你的心靈。

3.理解別人與自己

我要去理解每一個人的想法,蘋果公司需要更多有想法和創意的員工。

——史蒂夫·喬布斯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坎坷和不平,在這時,最需要的是別人的理解與關懷。我們總是在埋怨別人不理解自己,而自己又何嚐理解別人呢?我們僅僅想到自己需要理解,卻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如果說成功有訣竅的話,那就是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就是同時從自己和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都會遇到困難、意外事故,甚至不幸,一個堅強的人,總是力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困難,勇敢地麵對不幸。但是無論如何,一個人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支持,是不可能正常生活下去的。理解是溝通的橋梁,沒有理解,就不能溝通,也就談不上成功。

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同事之間,鄰居之間,隻有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才能夠構建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