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李大釗在《〈晨鍾〉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中曾寫道:“過去之中華,老輩所有之中華,曆史之中華,墳墓中之中華也。未來之中華,青年所有之中華,理想之中華,胎孕中之中華也。”
現在,中國正如朝日一樣蓬勃升起。我們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煉成一副鐵肩,挑起新的重擔,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理想之中華”。
引經據典
《〈晨鍾〉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是李大釗1916年8月15日為《晨鍾報》創刊號所做的發刊詞,也是李大釗創造青春之中華思想的集中體現。
中國,我們的母親
翻開世界地圖,七大洲、四大洋一起收入我們的眼底。中國像一個巨人,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太平洋上的海風在吹拂著它的頭發。如果有人問:“在這世界上你最愛什麼地方?”我想同誌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最愛我的祖國。”
聞一多在一首《憶菊》詩中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
習習的秋風啊!吹著,吹著!
我要讚美我祖國的花!
我要讚美我如花的祖國!
請將我的字吹成一簇鮮花,
金的黃,玉的白,春釀的綠,秋山的紫……
然後又統統吹散,吹得落英繽紛,
彌漫了高天,鋪遍了大地!
我們祖國的偉大與可愛,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麵積960萬平方公裏,接近於整個歐洲的麵積(1016萬平方公裏)。
我國領土的廣大從全國時間的差距上也可以看出來,當新疆西部早晨5點鍾,人們正準備起床的時候,黑龍江東部已經是9點半,人們已經吃過早飯了。
領土的廣大還表現在南北氣候的差異上,在1月份,當海南島的溫度是19攝氏度的時候,黑龍江卻還在零下27攝氏度。
祖國的江山是富饒美麗的。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淮河,在祖國的大地上日夜奔流不息。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綿延起伏,高聳雲霄。
在西南,有著名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至5000米。高達8848.86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在我國同尼泊爾的接界處。
西北的黃土高原,是我們祖先發祥之地,也是我國偉大文化的搖籃。
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被稱為“魚米之鄉”。寬闊的東北平原,出產馳名世界的大豆、高粱,還有豐富的礦藏。
華北平原沃野千裏,一望無際,在它的北端,有我們偉大的首都北京。此外,還有雲貴高原、東南丘陵、塔裏木盆地等,礦產豐富,森林茂密,水草肥美……
我們的祖國,正如毛澤東所說:“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多的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1]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勤勞勇敢的人民,晁錯語:“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引經據典
出自漢代晁錯的《論貴粟疏》,源自《漢書·食貨誌》,是當時晁錯給漢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麵論述了“貴粟”,即重視糧食的重要性。
比如為了保證農業的收成,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來一直和洪水搏鬥,大量建設灌溉工程,建設運河和內陸水運網。
在遠古時,相傳大禹治水,順著水性,因勢利導,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確定了黃河出海的河道,為中華民族打下了在黃河中下遊生息繁殖的基礎。
以後曆朝許多傑出的水利工程家,如李冰、鄭國、賈讓、王景、潘季馴、陳潢等,和人民一道運用了許多方法,如築堤防溢、建壩減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等,除水患,和洪水做鬥爭。
我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堪稱偉大。
2200年前秦始皇的朝代,勞動人民使用極簡單的工具和技術開始建築了一座無比雄偉的長達5000多公裏的長城。
1400年前隋朝開辟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這些工程,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讚美和景仰。
我們的民族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民族之一。早在距今3600年以前的殷代,中國就有了甲骨文字。
2300年以前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1900年以前蔡倫改進了造紙術。1300年以前發明了雕版印刷。900年以前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中國的羅盤、造紙、印刷和火藥的發明,到元代才傳到歐洲去。
農業方麵,約7000多年前,我國人民便已開始種稻,栽培著野生的豆類食物,種植著種類繁多的蔬菜。
繅絲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發明之一。在數學上、天文學上,我國古時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國古代的文學、哲學、藝術在世界上也都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我們的民族是富有革命傳統的民族。以漢族的曆史為例,在2000多年封建社會裏,曾爆發了幾百次農民起義,動搖了剝削階級的統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在反抗入侵壓迫方麵,可歌可泣的事跡更是層出不窮。僅以宋朝為例,就出現了嶽飛、韓世忠、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英雄人物,而反金的人民隊伍,如“民兵”“義兵”等,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到處都有。
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河東地區人民組織的抗金義軍“八字軍”,七百壯士在王彥領導下,當金兵攻占汴京時,退入太行山,堅持鬥爭十多年。他們在臉上都刺上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以表示殺敵的決心。
明末反抗清兵入侵時,壯烈的英雄事跡真是動天地、泣鬼神。閻應元領導下的江陰縣人民的守城鬥爭,竟以一座孤城抵抗清兵24萬人,支撐81日。城被攻破時,他們仍頑強抵抗,終慷慨就義。
侯峒曾在嘉定領導人民抗清,清兵斬關登城,侯峒曾坐城樓指揮戰鬥,聲色不變。他的兩個兒子驚問:“事壞了,怎麼辦?”侯峒曾從容地回答:“死就是了,慌什麼?”
後來清兵屠城,城中軍民被殺兩萬餘人,沒有一個人投降,這就是“嘉定三屠”[2],崇高的氣節令人慨歎。
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後來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其中可歌可泣的事跡更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