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除了光耀世界的四大發明,我國曆史上還出現了許多科學家、發明家。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時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兩代人相繼把它作為終生的事業,克服了無數困難,修成了著名的都江堰。
扁鵲深入民間,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黃道婆跑到海南黎族地區,苦心研究,掌握了紡織的技術,改良並製造了紡織工具,把自己的豐富經驗無保留地傳給別人……
他們的創造、發明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勞動條件和生活。
在曆史的發展中,每一個時代先進人物的大誌都是那個時代要求的反映,當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便首先反映到當時先進分子的頭腦中,產生變革現狀的思想。
當民族和國家遭受外來侵略的時候,抵抗外來侵略的這種需要,便反映在人們的思想上,使他們奮發起來抵禦外侮。
當生產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急速趕上去的時候,這一需要便反映在一些科學家和勞動者當中,產生革新技術和發明創造的大誌,促使生產力快速發展。
在古代,皇帝、貴族和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沒有土地,要用自己的工具去為別人耕種,並將收成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作為地租交給地主、貴族和皇室。還有各種苛捐雜稅、高利貸剝削和徭役,使人民難以生活下去。
唐朝的詩人白居易在《輕肥[1]》一詩中描寫了地主貴族的奢侈生活和人民受饑挨餓的苦難情況: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2]
把它譯成白話,就是這樣的意思:
驕橫的意氣充滿道路,鞍馬的光彩照耀路途。
請問這是幹什麼的人?人家說是太監的威武。
拖著紅帶的都是大夫,掛著紫帶的盡是將軍,
耀武揚威趕到營裏飲宴,趕馬飛跑像一陣飛雲。
杯子裏斟滿最好的酒,席麵上羅列著海味山珍,
掰開的鮮果是洞庭金橘,細切的美味是大海的珍魚。
吃飽了心情自然歡暢,喝夠了精神越發振奮。
這一年江南遭了旱災,衢州地方餓得人吃人。
這首詩先寫那些太監騎著馬,趾高氣揚地去赴軍中宴,又敘述他們喝著美酒、吃著山珍海味的情景,勾出了一幅荒淫無恥的行樂圖。接著用兩句詩寫了另一方麵的生活景象:“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從這個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怎樣的黑暗社會呀!
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舊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榨下,生活同樣悲慘難言。大家看過《聶耳》這部電影嗎?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
在碼頭附近的堆棧邊、樹蔭下,張曙等被五六個碼頭工人圍著。不遠處,長長的碼頭工人隊伍在遠洋輪船上卸運物資。聶耳用充滿感情的聲音,低聲唱著:
“……眼睛都迷糊了,骨頭架子都要散了……”
一個老搬運工人聽著,眼裏閃著淚花……和唱的人漸漸多了:
“搬哪!搬哪!唉咿喲嗬!唉咿喲嗬!唉咿喲嗬!唉咿喲嗬!笨重的麻袋、鋼條、鐵板、木頭箱,都往我們身上壓吧!……”
伴著歌聲出現了以下的畫麵:
麻袋壓上老工人的肩;
鋼條壓上童工的肩;
鐵板壓上骨瘦如柴的工人的肩;
木箱壓上帶病工人的肩,他支持不住,癱瘓在地上,大口地喘著氣。
歌聲:“為著兩頓吃不飽的飯……”
這就是舊中國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寫照。
難道就這樣一輩子生活下去嗎?《碼頭工人》這首歌回答得好:
不!
兄弟們!
團結起來!
向著活的道路上走!
這不僅是舊中國碼頭工人的回答,也是自古以來成千上萬被剝削、被壓迫人民共同的心聲。我國曆史上數百次農民起義,都反映了這種要求。
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曆史條件的限製,找不到科學的革命理論做指導,以致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這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一切人民革命鬥爭所共同經曆的道路。
中國自從有了科學的共產主義理論,才指引人民從黑暗和災難的峽穀中走出來,踏上幸福和光明的征途。
過去在國內革命戰爭中,鬥爭是非常嚴酷的,共產黨員們被敵人捉去,嚴刑拷打,但是他們像巍然挺立的青鬆一樣,堅貞不屈。在刑場英勇就義時,仍然鬥誌昂揚,高呼“共產主義萬歲”“共產黨萬歲”,至死不放鬆和敵人的鬥爭,至死不放棄共產主義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