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江山易主(1 / 3)

永元三年(公元501)十二月初六,宣陽門城頭上的旗杆上掛起一顆血淋淋的人頭。曆史有時很滑稽,一年前,陳顯達的人頭就是被蕭寶卷像“皮球”一樣掛在這根旗杆上。那時候蕭寶卷大約不會想到,一年後,會有人將他的人頭也像“皮球”一樣掛在這同一根旗杆上。建康城裏響起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善良的百姓們在詛咒一個舊政的逝去,歡慶一個新朝廷的誕生,可是,這個新的朝廷究竟能給他們帶來什麼,他們暫時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然而他們總是祈盼著,一代一代地祈盼著,祈盼著那理想中的新朝能給他們帶來永久的安定和福祉。

這天清晨,封航了一個多月的朱雀橋開始通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全部開通,台城所有的六道城門大司馬門、萬春門、東華門、西華門、太陽門、承明門均一一打開。中午,東宮大佬王珍國、張謖、劉儈以及蕭衍舊友範雲、任昉、陸倕等一百多人來到石頭城,恭請蕭衍進駐台城。王珍國呈上一份擁戴蕭衍的名單,蕭衍隻在頭幾行名單中掃了一眼,大佬們該在的差不多都在了,隻是獨獨少了尚書令王亮。這個王亮或自恃清高,或真的忠於舊主且不管他,蕭衍把名單重新交到王珍國手裏,卻當眾做出一個讓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舉動。他脫下戰袍,解下配劍,說:“我自去年十月擁戴和帝,在襄陽發兵,討伐獨夫蕭寶卷,曆時一年有餘,現大功告成,我也算不辱使命。昨日,我已派王瑩、柳暉二人前往江陵,迎接和帝回歸建康,在和帝回歸之前,朝中政事不論大小,須奏請宣德太後。”

誰都聽得出,這是蕭衍為防人口舌而做出的姿態,卻也不出前朝的先例。當年蕭鸞篡政時,為遮人耳目,就是將齊武帝時代的活祖宗宣德太後請出前台作為過渡。在場人中隻有一路跟隨蕭衍打殺過來的武夫王茂不知詳情,以為蕭衍真的要功成身退,當時就急了,說:“明公,你要去哪裏?”

蕭衍說;“泱泱大千,自有我蕭衍立身之處。台城是我的傷心之地,我再也不想進台城一步了。”

在場人都知道,蕭衍說的也不完全是假話。很多年前,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因陷入齊武帝父子之爭抑鬱而死,從而在蕭衍內心播下對齊王朝仇恨的種子;半年前,蕭衍的三位兄弟均被蕭寶卷所害。台城,的確給他留下太多的回憶太多的傷痛。

王珍國說:“蕭寶卷朝廷已亡,台城已不再是過去的台城,百廢待舉,正需要明公替天行道,明公何出此語?”

張謖說:“我等冒死砍下蕭寶卷首級,是為擁戴明公重整這被昏君攪亂的天下,現蕭寶卷雖死,可建康形勢尚未明朗,蕭寶卷餘黨正在暗地裏糾結力量,伺機反撲。明公今要隱退,廢昏大舉豈不前功盡棄,更要將我等斷送到蕭寶卷餘黨手裏,於心何忍?”

文友範雲畢竟是最了解蕭衍的,知道這些話蕭衍遲早是要說的,但他沒料到蕭衍會這麼早就把這些話說出來。範雲說:“明公是要解甲歸田呢,還是要效法陶弘景,在茅山築三間草屋,修身養性?既然這樣,我們這幾個舊友都跟了你去茅山吧。”

任昉也說:“既然這樣,我又何必自作多情,前來依附明公,我還是回我的博昌老家種地自在去吧。”說著一甩袖子就往外走去,被範雲一把拉住了。範雲說:“明公的心界博大無比,隻是,百廢待興之際,明公執意要說隱退,就不怕冷了弟兄們的心?就是建康城裏的父老百姓,怕也不肯答應吧。”

所有的東宮大佬都跪到蕭衍麵前,懇請蕭衍進駐東宮,執掌朝政,有的甚至以額貼地,哀泣涕零,演繹出一片至誠悲情。

蕭衍自雍州宣布起義,至今一年有餘,其間郢城攻堅戰花了五個多月時間,包圍建康台城也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就整個過程而言,還是順利的。這主要得力於蕭寶卷的喪失人心和其過程中北魏大軍的按兵不動,蕭衍因勢而發,就如他自己所說“因天從人”,遂使大功告成。他知道,他要禪代齊王朝,實現登基大業,還有兩件大事需要完成。其一,西朝的齊和帝蕭寶融以及眾多皇室成員該如何處置。自去年以來,他公開打出的旗號是討伐昏君蕭寶卷,以鞏固南齊皇基,現在,這一任務完成了,按照常理,他該及時迎接和帝返回建康,還權於南齊王朝。但是,現在實際操縱和帝的幕後人物蕭穎胄已死,蕭衍自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付那個十五歲的兒皇帝,不會再有任何障礙。其二,要完成禪讓,必須效法齊明帝蕭鸞,抬出另一個傀儡人物宣德太後臨朝稱製,以掩人耳目,等到恰當的時機,再以禪代的方式登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