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雍州虎(1)(2 / 3)

大部隊緩慢南下,著急的不是蕭衍,而是西部朝廷。蕭穎胄還算聰明,知道他與蕭衍已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不久,西部朝廷重新下詔,任蕭衍為“征東大將軍”,並授予蕭衍持有最高生殺大權的黃鉞(斧),全權指揮雍、荊大軍。同時又派冠軍將軍鄧元起率領留守的部分荊州兵增援蕭衍,又派湘州土霸楊公則帶著本部人馬順江南下與蕭衍會合。

得到全權指揮雍、荊大軍的權力,蕭衍立即派人送信西部朝廷,表示擁護和帝蕭寶融,並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長史王茂心下不解,私下裏找到軍師張弘策說:“我等追隨在蕭將軍身後,就是要推翻蕭寶卷朝廷,一個朝廷還沒推翻,又來了一個西部朝廷。南康王蕭寶融是蕭寶卷的親弟,現在蕭穎胄舉著他的旗號,無非是效法當年的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點野心誰還看不出來?”

張弘策一笑,說:“一個南康王,不過是討伐蕭寶卷的權宜之計,蕭寶融也不過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何必拘泥於此一個傀儡政府的名號?你且等著蕭將軍如何應對。”

蕭衍命中兵參軍張法安鎮守竟陵城,命雍州長史王茂、竟陵太守曹景宗為先鋒,雍、荊二路大軍開始向郢城大規模進發。這已到了四月,距離發兵日已達三月餘。

郢城位於長江南岸,為蕭衍義軍南下必經之城。盡管蕭衍數次派人前往郢城,曉之以理,動之於情,希望郢城刺史張衝能歸順義軍。但張衝不僅怒殺來使,且與隔江相望的魯山城守將房僧寄簽訂共守同盟,誓死效忠朝廷,堅拒蕭衍義軍順水南下。

長史王茂主張強攻,荊州軍首領鄧元起則提出,在全力攻打郢城的同時,可分兵兩路,一路繼續攻打郢城,一路強渡漢水,襲擊西陽(今湖北黃岡東)和武昌(今湖北鄂城),占據這兩座同樣重要的城池,以脅迫張衝放棄郢城。

蕭衍推出他的棋童陳慶之,說:“慶之,你也不小了,這些年跟隨我轉戰南北,該有些長進了。你說說,這一仗該怎麼打。”

陳慶之被主公推到桌麵上,小小少年臉紅了一陣,終於不慌不忙,指著沙盤縱橫捭闔:“漢水寬不過一裏,我軍船行中流,敵軍若夾岸射箭,其箭均可射中我船。強渡漢水是一著險棋。而郢城乃兵家必爭之地,不到萬不得已,南齊朝廷不會放棄。而且,城內兵力很強,又早有準備,強攻也不可取。”

陳慶之一番分析,同時否定了兩員大將的作戰方案。陳慶之說完,臉上現出少年郎的羞澀,隻是不安地看著蕭衍,不知道自己在這些身經百戰的將軍麵前的造次是否有當。鄧元起首先拍案叫絕,說此前自己的方案的確有失妥當,又說:“想不到慶之如此年少,竟能將戰勢分析得如此透徹,將來必是一元天才大將。主公何愁不能取得天下?”

蕭衍滿意地笑笑,說:“慶之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思,房僧寄重兵固守魯山,與郢城隔江相望,互為犄角。我軍若強攻郢城,房僧寄必然引軍斷我後路。那時我軍必然腹背受敵,陷於被動。”

蕭衍命王茂、蕭穎達二人帶領一支人馬繼續在郢城周圍作不時攻擊,同時,又在魯山城下安營紮寨,作長久駐守的準備。又命令水軍軍主張惠紹、朱思遠等率兵船遊弋江中,以斷絕郢、魯二城的聯絡。

雍軍大將王茂與荊軍蕭穎達奉命強渡長江,在距離郢城約十裏地處安營紮寨,開始對郢城的長久圍攻。偶爾,王茂會率領將士對郢城作一次攻打,稍有勝局,即刻回營。果如蕭衍所料,郢城守軍開始處於被動,再加上糧草供給日緊,城內居民怨言四起,刺史張衝開始感到極大壓力。時至春夏之交,城內暴發瘟疫,城內居民死傷無數。而雍、荊大軍糧草豐盈,士兵們每日在城下列陣操練,喊殺聲傳進城裏,城內軍民更是人人膽寒。

五月,郢州刺史張衝死於霍亂。消息傳出,雍、荊義軍似乎看到了希望,但郢城守軍仍堅持不降,繼續頑強抵抗蕭衍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