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上)(3 / 3)

香蓮碧水動風涼,

水動風涼夏日長。

長日夏涼風動水,

涼風動水碧蓮香。

那啼鶯立在一旁不覺讀出聲來,從頭至尾正讀一遍,又從尾至頭反讀一遍,失口驚叫道:“先生真是謫仙下界啊!”

說罷自知失言,紅著臉“噔噔噔”地複又跑上樓去。緊接著,從花樓門簾內探出頭來,喊了一句:“先生久等了,我家花魁姑娘馬上下樓相見!”

說罷,一位豔妝女子,從花樓上款款走下來,倭墮烏髻,雲裳玉佩,巧笑倩兮,美目流盼,朱唇微吐,斂衽施禮道:“三位貴客駕臨,蓬蓽生輝,奴家上官小憐有失遠迎,尚乞見諒。”也隻是尋常客套話語,但從她口中輕輕說出,便仿佛天籟一般,說不出的悅耳動聽,仿佛清泉叮咚,流淌入幹涸的心裏。孔寄塵雖然早已戒備,卻依然心神一震。他尊為南孔衍聖公,風流倜儻,擁攬花叢,府中自然少不了秦娥趙姬、嬌娃美婢,其中象朱釵翠袖那樣能稱得上絕色佳人的也有幾位。但和眼前這位女子比起來,還是不免黯然失色。

他喃喃失語道:“世上居然有如此絕色女子?便是瑤池仙子,月中嫦娥,料想也不過如是罷了。”

佩麗古蒂見上官小憐從綴滿羅綺的雕花樓梯上走下來,不免也吃了一驚。但女人看女人,與男人看女人卻有本質的不同。佩麗古蒂貼近鄭震宇袍袖,以龜息腹語說道:“師兄和衍聖公都要小心,此女子竟然精通東瀛魅術!”震宇點了點頭,冰魄寒光劍在腰間發出“嚶嚶”之響。

此時上官小憐下得樓來,見上垂首之人麵如重棗,目若朗星,身著墨緞衣袍,手持象牙折扇,儒雅倜儻,風度絕倫,心想這便是孔寄塵無疑,頓時麵上飛起一抹酡紅,嫣然一笑:“久聞南孔衍聖公,詩酒彈唱冠絕古今,今對“寶塔”、“回文”二詩,果然才思捷雅,文采斐然,讓奴家更是傾慕地緊!”

孔寄塵收攝心神,粲然笑道:“孔某幼時讀書,聞古人形容琴聲之妙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佳話,當時不甚了了。及至今日聽了花魁姑娘琴聲,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方才,又拜讀姑娘詩文,更覺世之少有!”

佩麗古蒂和鄭震宇也隨聲附和:“正是正是,姑娘“花朝節”上屢得花魁之名,果不虛傳!”

上官小憐聽罷,莞爾一笑:“衍聖公和兩位公子過譽了,奴家實在不敢當!”

孔寄塵若有所思,展眉說道:“姑娘所奏琴曲,山水情致呼之而出,山瀑飛濺、潭水幽深、閑雲變幻、野樹橫生,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令人遊目騁懷,心曠神舒。莫非,是那久已佚失的《山光潭影》?”

上官小憐聞聽,麵上立刻泛起一陣紅暈,平複了一下心緒,斂衽回道:“衍聖公當真勝過師曠之聰,聞弦歌而知雅意。奴家偶得古籍殘本,依韻補奏而已,不意被先生聽出,高山流水,知音何覓?”

上官小憐正在嗟訝感歎之際,此時啼鶯攜著另一個小丫環一前一後走過來,二人手中各持一卷畫軸,啼鶯展開第一幅畫卷,但見江畔泊一小舟,舟中坐一漁人,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腰纏酒囊,手執長竿,神情愁苦,垂釣江中。

小憐回過神來,赧然一笑,伸出纖纖素手,以指點畫說道:“煩請衍聖公為此圖題詩,作《一字詩》如何?”

孔寄塵頷首而笑,反問道:“《一字詩》作何要求?”

小憐道:“詩中須有十個“一”字。”

孔寄塵蹙眉凝眸,將圖中景物端詳了兩遍,但見江水泱泱,扁舟野釣,把酒放歌,破畫欲來,不禁踱步吟道: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一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愁。

小憐聽罷麵色微微一變,點頭道:“衍聖公妙筆生花、一氣嗬成,把這幅《清江垂釣圖》描摹地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當真是‘筆落驚江海,詩成動山嶽’!不過,奴家還有一幅《樵僧晚歸圖》,煩請衍聖公也為此畫題詩增色如何?”

小憐話音剛落,隻見啼鶯從身旁另一個小丫環手中接過畫軸,抖了兩下展開第二幅畫卷,但見一座巍巍高山,山腳下稀疏紅花綠柳,掩映著一戶郊野農家,夕陽斜照,孤鳥高飛;半山之上,一條飛瀑傾瀉穀中,穀側一片梧桐,梧桐之後佇一禪寺,寺前一僧荷柴而歸,麵帶喜色。

孔寄塵點頭讚歎:“墨灑青山,妙至毫巔,那花柳柴扉、夕陽歸鳥、泉瀑山光、古寺禪僧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真乃神來之筆也!”

於是一甩袍袖,反剪雙手,複又踱步吟道:

一花一柳一柴扉,

一抹斜陽一鳥飛。

一泉一瀑一禪寺,

一林梧葉一僧歸。

上官小憐聽罷與眾丫環拊掌而笑,笑罷突然眉間生寒、麵露不虞,肅然說道:“啼鶯,替我送別三位貴客!”

言訖,朝著孔寄塵三人施了禮,便攜著那一眾丫環使女上了花樓,不複相見。

三人呆立廳前,麵麵相覷,心道:“這女子的臉色就象是三月裏的天氣,當真是說變就變!”

啼鶯引著三人出了花樓,趁人不備,塞給孔寄塵一件小物什,朝他使了個眼色。孔寄塵會意,攥緊手心佯裝無事拱手道別。

三人別了啼鶯,出得花樓,但見各處河房前的大紅燈籠都已點燃,把個秦淮河照耀得如同白晝。借著沿河的燈光,孔寄塵看了看手中的物什,竟是一隻蜜蠟黃雕琢的促織,頭圓牙大,腿長項寬,昂首振翅,活靈活現。翻過來仔細一看,這促織腹下還刻有一行蠅頭小字,卻看不甚清楚。

此時,河上畫船相接,岸上樓閣參差。香霧繚繞,燭影搖紅,簫鼓琴箏,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