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編 書生與政治(5)(2 / 3)

【事典】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首著名的亡國之音,這就是所謂的“濮上之音”。據《太平廣記》記載,商朝的師延是一位非常有造詣的著名樂師,他“如果彈琴則地下的神靈就會升上來,如果吹奏,天上的神靈就會降到地上”。紂王要他為自己演奏音樂,但師延不肯為他演奏那種淫亂的樂曲,就被紂王禁在陰宮之中,準備把他處死。師延在獄中演奏雅正的音樂,紂王聽到後說:“這是遠古淳正的樂章,雖然很好,但不能給我帶來歡樂,我不願解除對師延的刑罰。”師延在無奈之中隻好為他演奏了一首“迷魂淫魄之曲”,紂王聽了,這回覺得高興了,樂不可支地說:“你再為我演奏一遍!”紂王聽此樂終日不倦。因此師延免遭了炮烙之刑,但紂王卻因為逼迫別人演奏這樣的曲子,自己也喜歡聽這樣的曲子而滅亡了。

後來,師延聽到周武王起兵伐紂的消息,知道紂王必定要滅亡,而自己又不願意做亡國之臣,就抱著樂器投入濮水之中。

《史記》對這一事件也作了記載。到了春秋時期,有一次衛靈公在去晉國的途中,來到了濮水上。半夜聽到一種奇妙的鼓樂聲,而他周圍的人都說沒有聽到。於是衛靈公感到十分奇怪,就將樂師師渭召來說:“我聽到一種鼓樂之聲,但我的從人卻都沒有聽到。這裏一定有鬼神在作祟,請你再傾聽,為我記錄下來。”師渭便按照君命正襟危坐,一麵撫琴,一麵仔細傾聽,並且把它記錄了下來。

第二天,師渭對衛靈公說:“我已經得到這首樂曲了,但是我不太熟悉,還需要練習一下,才能演奏。”又過了一天,師渭認為自己演奏熟練了,就對衛靈公說:“我已經演練好了,可以演奏了。”於是他們來到了晉國,見到晉平公。

晉平公在施惠壇上設酒宴請他們。在喝酒的時候,衛靈公說:“我在來晉國的路上,聽到了一首奇妙的樂曲,我已經讓我的樂師把它記錄並演奏熟練了,希望能在這裏演奏一下。”晉平公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師渭坐在晉國樂師師曠的旁邊演奏起來。師曠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盲人樂師,他對音樂有超乎常人的辨別能力,他在聽師渭的演奏時,早就聽出了其中的不祥之相,一曲未終,師曠製止了師渭的演奏,並說道:“這是商朝的亡國之音啊!君王是一定不能聽的。”晉平公十分不理解地問:“為什麼是亡國之音呢?”師曠說:“這首樂曲是商代著名的樂師師延所作,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靡靡之樂。武王伐紂時,師延不願意做周朝的臣子,就投入濮水而死,所以你們一定是在濮水上聽到這首樂曲的。首先聽到這首樂曲的君王會給他的國家帶來災難。”

晉平公並不相信他的話,說:“我隻是欣賞這首樂曲的旋律而已,請繼續彈吧!”師渭便繼續演奏完了這首樂曲。

曲終之後,晉平公問師曠說:“還有沒有比這首樂曲更感人的樂曲呢?”師曠說:“有。”平公十分高興地說:“可以演奏一下嗎?”師曠說:“音樂必須和人的德行相配才能有好的結果,君王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德行和境界,不能聽那個境界的樂曲。”平公隻喜歡它的音律,就請師曠演奏。師曠不得已,隻好演奏起來。樂聲一起,天空中飛來了一群紅色的仙鶴,聚集在宮門前;又過了一會兒,仙鶴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晉平公看到這些,非常高興,以為這是吉祥的征兆,自己的德行可能也很不錯了,便又問師曠說:“還有沒有比這更加感動人的樂曲呢?”師曠說:“有。那就是堯時候的樂曲了。但君王還沒有達到那樣高的道德境界,如果您聽了,是會帶來災難的。”晉平公是個十分昏庸的人,他當然不肯相信,堅持要師曠演奏了給他聽。師曠無可奈何,隻有演奏。當演奏了一節的時候,天空中忽然飄來一朵雲彩,接著就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拔樹摧屋。晉平公非常害怕,伏在地上渾身發抖。此後,晉國接連出現了三年的旱澇災害。

據說音律學還可以推斷戰事的吉凶,師曠就是這樣一位善於從音律中預測未來的人。據《左傳》記載,有一次,晉國與齊國交戰,齊國廣設疑陣,試圖迷惑晉師。一天早晨,師曠對晉侯說:“我聽見烏鴉叫聲很愉快,已經沒有戰事了,看來,齊軍已經逃走了。”經過偵查,齊軍確實在前一天夜就裏悄悄地遁去了。如果這還是後知而不是先知的話,他還能從樂曲裏聽出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不久,楚國將要進攻晉國,當時,楚國的力量十分強大,晉最害怕的就是楚國。師曠說:“不必緊張,我反複彈奏北方的曲調,又彈奏南方曲調。經過仔細比較,南方的曲調軟弱無力,並且其中蘊涵著許多死亡的跡象,所以說楚軍一定會大敗而歸的。”後來楚軍果然失敗了。

漢代的蔡邕是一位大學問家,因為在董卓被殺的時候替他哭泣,被王允殺害。據《後漢書》記載,他不僅精通音律,還能夠從音律中聽出吉凶禍福來。

有一次,他經過一家門前,聽到裏麵有桐木被燒裂的聲音,他聽出那是一塊優良的木材,可以做琴,就向這家主人要下了那塊木頭,做成琴後,果然音色極美,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樂器。但因為木材的尾部已經燒焦了,所以人們稱之為“焦尾琴”,它與齊桓公的“號鍾琴”、楚莊公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琴。

相傳有一次,蔡邕應約去鄰居家喝酒,當他走到主人家的門口時,聽到室內有人在彈琴,他便站住聽了一會兒,他十分吃驚地說:“唉!這樂聲中潛藏著殺機,難道是要害我嗎?”因為當時的世道十分混亂,蔡邕又身處是非之地,於是他轉身回去了。

那家的仆人告訴主人說:“蔡君來過,但是在門外站了一會兒就走了。”主人急忙去問蔡邕為什麼不肯入室,蔡邕將聽樂的事說了一遍。主人想了一會兒,說:“我剛才彈琴時,見到一隻螳螂正準備撲向一隻鳴蟬,那蟬振翅欲飛,我一邊彈琴,一邊心中唯恐螳螂撲不到蟬,難道是這種殺心融進了我的琴聲中了嗎?”蔡邕說:“正是如此!”

最可怕的樂律是亡國之音,它不但會造成禮製混亂,而且會引起天怒人怨、滅國亡君的悲慘後果。據《北史》記載,隋朝初年,隋文帝命令眾樂師製定國樂,樂成之後,文帝自己聽了很高興,就讓當時著名的樂師萬寶常試聽。萬寶常聽了以後說:“這不是吉祥的音樂,其中隱隱有亡國的氣象,這哪裏是您應該聆聽的樂曲呢!”隋文帝不以為然,很不高興,就讓萬寶常自己作了一個曲子,曲子作成以後,聽起來十分流暢,無所凝滯,但是其聲雅淡,有雍穆淡遠之意,當時無人能理解這個樂曲的意思,也沒有得到文帝的賞識。此後,萬寶常聽到宮中的樂曲,常常哭泣,說:“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將盡。”當時隋朝在隋文帝的統治之下正顯示出興旺的景象,所以沒有人相信他的話,但是不久隋朝就毀滅在隋煬帝的手裏。

桓伊是在淝水之戰中和謝玄等人一起立了大功的戰將,也擅長音樂,他演奏的音樂被稱為江左第一。

晉孝武帝司馬曜明晚年嗜酒好色,親近阿諛奉承的邪惡之徒。當時,宰相謝安受到奸險小人的攻擊。謝安的女婿王國寶是個小人,因為謝安見他經常仗勢欺人,很生氣,就忍不住對他進行管教、約束。王國寶因此懷恨在心,挑撥君王和宰相的關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認為謝安已是老朽了,也在一旁煽風點火。桓伊看到孝武帝被一群佞臣所包圍,很為國家的前途憂慮,但一直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有一次,孝武帝請桓伊赴宴,謝安陪坐。喝酒喝到高興時,皇帝就要桓伊吹笛助興。桓伊正想利用這個機會來勸諫皇帝,就表現出順從愉悅的神色,為皇帝吹了一曲,得到了大家的喝彩。

桓伊見皇帝心情不錯,放下笛子,對皇帝說:“我彈箏的水平雖然不如吹笛子,但是還足以和其他樂器配樂、配歌,那是很有韻味的。請允許我為陛下一邊彈箏,一邊唱歌,另請一個人來吹笛子。”

皇帝很喜歡他的隨和、通達,就同意他的請求,下旨要皇家樂隊的樂妓來吹笛子。

桓伊聽說後,又對皇帝建議:“皇家樂隊過去沒有同我一起合奏過,現在未加練習就演奏,可能互相配合得不好。我有個奴仆,很善於和我合奏,能不能讓他來吹笛子?”皇帝聽了,更加高興,準許他的奴仆進殿為他伴奏。

奴仆吹起笛子,桓伊就一邊彈箏,一邊歌唱《怨詩》。《怨詩》的歌詞是: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公佐文武,《金滕》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權反流言。

在周朝的時候,周公是個大賢人,他忠心輔政,反被流言攻擊,後來事實證明他的忠誠。這首歌唱的正是這一內容,顯然是在為謝安鳴不平。

桓伊唱了這首歌,委婉哀怨,十分動人。謝安感動得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把衣襟都沾濕了。他趕忙站起身來,跨過席位,走到桓伊的身邊,用手捋著桓伊的胡子說:“刺史大人哪,您在這方麵可真不是凡人啊!”

孝武帝也聽出了桓伊唱歌的用意,想起謝安對皇室的一片忠心,自己卻聽信小人之言,無端猜疑,不由得露出了羞愧的臉色。

後來,謝安又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其實,這一類的例子在曆史上是很多的。據說漢武帝的皇後失寵,為了重新獲得皇帝的寵愛,她便花重金請當時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為她寫了一首賦,就是傳於後世的著名的《長門賦》。漢武帝讀到這首賦以後,非常受感動,據說就又恢複了對皇後的感情。

【評議】

所謂詩言誌,歌詠情。在傳統社會裏,音樂的作用並不像我們今天想象的那樣簡單,它是被看成一種十分有用的教化工具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手段。

有一個成語典故叫做“歎為觀止”,這個典故的來源是這樣的:吳國的公子季劄是個十分賢能的人,在當時的各個諸侯國中非常有名。他為了了解各國的風情,並促進國際間的友誼,便遊曆各個諸侯國。每到一個諸侯國,他首先做的事就是觀看這個國家的樂舞。後來,他到了魯國,觀看了魯國的樂舞以後,十分感歎地說:“觀止矣!”意思是說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樂舞了,別的樂舞再也不用看了。可見當時人們對於樂舞的重視。在今天,音樂的作用雖然不像古人所說的那樣大,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仍然是不容忽視的。

正臣六種,邪臣六種

【引言】

什麼樣的人是正臣,什麼樣的人是邪臣,古人已經給我們作出了細致的分類和深刻的總結,此處選取了正臣六種、邪臣六種,以資借鑒。

【事典】

《長短經》上說,作為臣子,如果能在事情還處在萌芽階段,形勢還未顯露苗頭的時候,就能獨自看清存亡得失的關鍵,防患於未然,使君主能夠高居顯赫榮耀的地位。像這樣的人,是聖臣。

謙虛謹慎、盡心盡力,每天都向君主提出好的建議,勉勵君主遵循禮儀,勸說君主要有長遠打算,順從、發揚他的優點,匡正、補救他的過失。像這樣的人,是大臣。

早起晚睡,始終不斷地推薦人才,經常總結曆史上的經驗教訓來激勵君主。像這樣的人,是忠臣。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說:“已故的少府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回答說:“楊阜可以稱得上是正直的人,是不是忠臣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臣子,發現君主的行為違背道義,指責他的錯誤,使人們都知道君主的過失,隻能說是一個正直的人,而不能說是忠臣。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談話一整天,從不講君主的錯誤;給皇帝上了數十封奏章,但別人都不知道他在奏章裏說了些什麼。人們都認為陳群是一個忠厚的長者。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明察成敗得失,並能早做防備,加以補救,堵塞漏洞,杜絕禍根,轉危為安,使君主始終沒有憂慮。像這樣的人,是智臣。

奉公守法,忠於職守,不接受賄賂,生活儉樸。像這樣的人,是貞臣。

當國家混亂的時候,不阿諛奉承,敢於冒犯君主的龍顏,當麵指出君主的過失。像這樣的人,是直臣。

這就是六種類型的正麵官員—正臣。

桓範在《世要論》中說:“有的官員在小事情上忠心耿耿,以便實現他的大野心,達到大不忠的目的;有的在小事上很講信用,以便在大事上搞陰謀詭計。對這樣的人,難道能不懷疑他們是在欺詐嗎?

“有的臣子表麵上很厲害,實際上內心很虛弱;表麵上仁義,實際行動上卻與仁義相違背。對這樣的人,難道能不懷疑他們是虛偽的嗎?

“有的臣子打擊陷害同僚,以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使下情不能上達,對這樣的人,難道能不懷疑他們的嫉妒嗎?

“有的臣子向君主提出歪理邪說,擾亂是非,看起來似乎有道理,實際卻傷害了真正的賢能之士。對於這樣的人,難道能不懷疑他們是在進讒言嗎?

“有的臣子通過賞賜來樹立自己的恩德,通過處罰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對這樣的人能不懷疑他們的奸詐嗎?

“有的臣子表麵上要舉薦某人,暗地裏卻要除掉此人,做事名義上為公,實際上摻雜了自己的私心。對這樣的人,難道能不懷疑他們是在欺詐嗎?

“有的臣子討好周圍的人以求得高升,投靠重要人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這樣的人,難道能不懷疑他們的虛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