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要票房還是名譽 (3)(2 / 3)

李連傑在好萊塢的反派角色越演越激烈,最終將中國龍變成了惡龍。在《木乃伊3》中李連傑扮演的是一條邪惡的龍,對此大家都很難理解。龍向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正麵和積極的,到了西方怎麼就變成了邪惡的?而且一直宣言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龍的李連傑怎麼會如此顛覆自己的形象?對此李連傑說拍戲隻是為了票房,為了市場,不會去考慮太多其他東西,為此他說:“影片要充分考慮美國人的文化與審美習慣,我覺得不同的文化對待一個事物的看法不一樣。”

中國電影要進入國際市場,李連傑成了他們的標誌。相反,好萊塢導演要進軍中國市場,李連傑又成了他們的“香餑餑”。陳可辛是第一個公開承認李連傑對電影有幕後貢獻的導演。

說起這個,其中還有一段內幕。《投名狀》的武指是程小東,程小東外號“威亞王”,最擅長多個威亞連用,讓演員在天上飛著打。動作風格飄逸靈動,漫天小飛俠。《英雄》《黃金甲》《少林足球》等等都是他的手筆。但這次陳可辛要求的卻是真實,所以,“你一個威亞都不要用,一個花哨的招式都不要設計,全部都要‘實’。”陳可辛撂下這些話就走了。剩下程小東一人絞盡腦汁,幾近崩潰。“外行指導內行”的慘痛局麵終於出現了,程小東明白陳可辛的意思,但是程家班整組人要從“空軍”立刻變成“陸軍”,不知多少工序細節要被顛覆,彼此溝通起來,問題多多,慣性難改。

直到十天以後,來了一個“翻譯”——李連傑。事後陳可辛說:“我一個不會拍武打片的導演非要追求真實感,講的東西他們都聽不明白,程小東那組人就很難做。李連傑懂動作,又明白演員,熟悉導演,結果他就做了一個溝通的橋梁,很明白地傳譯出我要的東西。”

連程小東也說:“他是唯一真正懂武術的演員,有他溝通,我容易多了。”李連傑透露他“翻譯”的過程其實充滿“暴力”,“我和小東是20多年的哥們兒,我可以和他關起門來,拍桌子打板凳,你那樣做,不行!你聽我的!”在李連傑看來,程小東和陳可辛的溝通障礙隻是“兩個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一個做慣了比薩,另一個非要吃餃子。有一個翻譯,一下就明白了”。《投名狀》讓李連傑榮獲第27屆金馬獎影帝。

李連傑對中國大片中的很多核心問題,例如選角、動作設計如何更符合海外市場的需要,都介入得很早,當中國內地第一個拍大片的導演張藝謀開始想要把電影賣到全世界的時候,李連傑已經有了6年的好萊塢拍片經驗,憑著可以當上好萊塢大片男主角的資曆和數十年的動作片經驗,他對國際市場做出的分析,足以打動要拍大片走向國際的中國導演們。

“我打小就去過很過國家,養成的思維習慣就是喜歡看。以前在中國,中國人說美國不好,後來到了美國,美國人說中國不好。我要在中間思考,你們誰在騙我?我誰也不信,我自己來看。後來就知道,其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中國的道家思想嘛,陰和陽,各有各好各有各壞,隻是看你站在哪邊。到我做電影以後,一早就已經清晰地知道,怎麼拍一個電影?觀眾買什麼?片商為什麼要出錢?大家的遊戲在哪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