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李連傑率領著他的壹基金隊伍到了災區後,依然戴著棒球帽,沙啞著嗓子說:“我很想和所有的誌願者能夠在最前線去運物資搭帳篷,親力親為地做些什麼,但我又怕影響當地的救援活動,或者擠傷什麼的,我必須來,如果我給工作帶來一些不便真的好抱歉。”這是李先生和中國紅十字會在第一時間趕赴汶川災區的一句話,稍後看到他和很多人握手,有些群眾抱著他哭,李連傑所運去的都是食品等物品,沒有捐錢,他說這些才是災區需要的,如果撥款怕出現中間環節的失誤被人貪汙了。
到現在為止壹基金已經參與救助了7場災難,建立了壹基金公益研究室,開始培養公益人才。李連傑更是參加了40多次壹基金的演講,我們看到李連傑的口才越來越好,說的時間越來越長,道理越講越強,雄心也是越來越大。
2007年南方雪災的時候,壹基金又撥款95萬元買大米、生活用品、水等物資。
2009年7月左右,我國南方連續出現大範圍的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暴雨洪澇災害,壹基金第一時間調撥了人民幣20萬元采購應急救災物資,用於救助災民。2008年4月19日,壹基金在中華世紀壇舉辦成立一周年發布會。開始主辦一項一年一度的公益獎金評選活動。凡是當選的草根NGO都將從壹基金得到1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2010年8月16日,李連傑邀請很多明星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參加了“壹基金杯慈善明星賽”,所有籌集款項全部用於壹基金的救援活動。我們看到壹基金對於救災抗險過程中起著領頭羊的作用。
當然李連傑不會僅僅隻有在災難發生時,災情嚴重時帶領他的壹基金團隊奔赴第一線。在壹基金慈善事業中他不但去籌款,而且還在努力地逐漸將壹基金做成一個社會企業,讓資金運作起來再衍生資金,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慈善基金,不僅是災難發生之後的捐款,而是及時地進行災後重建工作。在李連傑和壹基金團隊的籌劃下壹基金又成了一個出色的NGO組織。在2008年,李連傑迷惘於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災後重建機製。他結識了小額信貸之父、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學到了辦法,他從壹基金的災後捐款中拿出400萬元人民幣,在羌族山區啟動了一個帶有企業色彩的公益項目——羌繡。由壹基金出麵,召集一些工藝美術學院的老師做誌願者,他們設計圖形,購置針線,教授羌族婦女繡花,並手工製作一些簡單和有特色的生活用品,再由壹基金出錢,把製成的繡品從農民們手中買下來,並且負責銷售這些產品(這就是一個民間小作坊和社會企業的聯手,讓資金持續造血)。這個項目在第一年解決了8000名當地婦女的就業問題,第二年,羌繡項目獲得了1000萬元人民幣的盈利。2010年海地地震的時候,這8000名婦女每人捐贈了10元人民幣。
李連傑如今在做壹基金的過程中逐漸有了生意頭腦,開始有計劃、有步驟、有願景地發展慈善企業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