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斷還是不斷 (3)(2 / 3)

中國慈善業尚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很多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起步不過近二十年,而真正達到全民廣泛參與,明星積極動員的程度,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客觀上存在“透明度”、“有效監督”等方麵的痼疾,很容易導致公眾對慈善組織,以及諸如企業家、明星這類公眾人物公益行為的質疑與不信任,這不就鬧了一出章子怡的“詐捐門”(網友爆料,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章子怡宣稱要自掏腰包捐款100萬元,而實際捐贈的金額隻有84萬元。網友還稱,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章子怡聲淚俱下為地震受災者募集的50萬美元也未捐獻給有關部門。章子怡本人通過官網為其在戛納募集善款的去向問題做出說明,表示歡迎各界的質詢,歡迎大家隨時監督。一位美國當地的網友爆料稱所謂的“章子怡基金會”目前已經“名存實亡”。汶川地震後,章子怡自稱捐款100萬。1月22日晚,名為“善款去向”的天涯網友,在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助查詢係統中檢索到,2008年5月15日,一位名叫章子怡的捐贈人分別捐了40萬和44萬元。不過在紅十字捐款到賬查詢係統中,除了84萬,還有“Peter G Loehr”以章子怡名義捐出7萬元,合計共91萬)。

目前,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把壹基金的困境歸咎於中國慈善基金會們所麵臨的普遍困境,也就是在我們第一部分所提到的。但是,卻忽視了經過了三年之後,壹基金如日中天,幾乎是中國最為有名的民間慈善基金會。800萬元的注冊門檻早已達標(按照相關條例的要求,假如要做一家全國性的公募基金會,你起碼要準備800萬的現金在賬上,而李連傑的壹基金2007年4月19日啟動的時候,賬上資金也不過是400萬元)。

很重要的一點是,正因為壹基金已經很有影響力,假若開了這個先河,成功“領證”,那麼其他的“基金會”會不會紛紛效仿,這個“身份證”給還是不給,如果給了的話,那麼中國的慈善基金會也許不會再是今天的官方主導模式,慈善不再被幾家有官方背景的機構壟斷,對於民間慈善基金會的行為,又應該如何給予有效的界定和管理,這些都是問題。

如果李連傑想要把壹基金做大,做成獨立的個人公益基金會,那還需要很長時間來逐步完善,也需要和社會、政府以及相關法律行規之間進行磨合。操之過急的行為是不可取的,畢竟在中國辦慈善就必須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前提下進行。個人有想法,政府還是支持的,做好事獻愛心的行為,老百姓也是感激的,但該咋地還是咋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凡事還得協商著來,畢竟我國慈善法律法規還在摸索中前進。

如果壹基金轉型成功,那麼這些基金誰來管理,怎麼管理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李連傑在這個壹基金裏將會處於什麼身份,將會履行什麼樣的職責都是當前需要去商討和解決的。於是,在這次風波中人們提出:“李連傑你用什麼身份來做善事?”

3.你用什麼身份來做善事

“首先人家會說,你加入了新加坡國籍,為何卻還說要為中國人做慈善?”2010年在央視錄製《麵對麵》時,主持人柴靜這樣問李連傑。

“無論你走到哪裏,你永遠不要做傷害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事情,這是我的底線。”李連傑如此回應。

其實,李連傑身份的尷尬,也是他慈善之路上無法回避的事實。

身份,這個詞在咱們生活中總是被提到,瞧不起某人我們會鼻子出氣,鄙視地說:也不瞧瞧自個兒的身份。李連傑說永遠不要做傷害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事,可是他在2009年移民新加坡的傳聞一經爆出,卻小小地傷了一把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心,很多“傑迷”不敢相信自己的偶像,心目中的中華英雄居然一下子成外國人了。

現在李連傑在中國做慈善事業,身份就是有點尷尬的。說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吧,可有人說他拿著美國的綠卡,入了新加坡國籍,中國國民,是要有中國的戶口本和身份證的,李連傑雖然在上海有著耗資兩億的豪華住宅,卻沒有入住,也不屬於中國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