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斷還是不斷 (1)(2 / 3)

水退下後,什麼都沒留下,沒有電,一片漆黑,除了酒店的衛星電話,所有通訊都阻斷。大家隻剩5天的飲用水和3天的食物。有消息稱第二天還會發生海嘯,還會有一個大浪,讓所有人緊繃的神經再次處於高度緊張。李連傑與家人在酒店大堂與其餘兩百名遊客一起手挽手組成人鏈,等待第二個大浪,酒店也作最壞打算,分派朱古力和水綁在每人身上,以備被衝出海漂流時充饑。

慶幸第二個大浪沒有想像中巨大,海水隻淹至腳跟,當晚所有人都在酒店大堂露宿。Jetta睡在李連傑懷裏,他無法入睡,長時間思考,李連傑感覺縱有一身好武功,麵對大自然的浩劫也無能為力,在死亡麵前同樣束手無策。劫後餘生的李連傑開始想自己今後的路怎麼走,他說,“如果上帝救了我,那一定意味著什麼。”

這天對於李連傑是個轉折點,“過去41年我的人生中,首先想到的是李連傑,想證明我與眾不同、證明我是個明星,我所做的每件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但在那個大堂,我看到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互相幫助。海嘯是開關,因為接近死亡。李連傑的命到了40歲,上半場結束了,下半場,如果那一刻老天讓我死,我就完了,就結束了,有多餘的那就是撿回來的,撿回來的就做點實事。”

稍後卡塔爾王室派專機接回了李連傑一家和與其同遊的向華強(中國星集團主席)一家。這之後,李連傑開始了一項婚姻和電影事業而外的新舉措——籌備壹基金。

傳聞說李連傑曾動念出家,卻始終拋不下一個情字,於是高僧建議他在家修行——這個主意挺好的,懷裏抱著老婆,心裏想著佛祖,兩不耽誤。然後,李連傑的修行開始了,他說:“我現在全心投入公益,當全職義工。”電影呢?電影就放下吧。他說,《霍元甲》是我的最後一部電影,但後來又拍了《投名狀》,接著又拍了《功夫之王》《木乃伊3》和《敢死隊》。這“最後一部電影”反而促成了他一部又一部地拍片,終究還是放不下啊。所以,後來他也不提什麼最後不最後了,索性換了種靈活變通的說法,拍電影是業餘愛好,壹基金才是工作重心,以此證明他投身慈善的決心。其實,何苦呢?即使做個業餘時間搞慈善的電影明星,也沒人會怪他。但李連傑非要擰著來,嘴上給擰過來了,行動上又不肯徹底執行。不像人家比爾·蓋茨,說要把餘生獻給慈善事業,立馬就把微軟的職務辭得幹幹淨淨,還把個人名下580億美元盡數捐到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才叫全身心呢!李連傑話是放出去了,但始終貫徹得不堅決,端的就是矛盾,但幸好他還挺會自圓其說,至少沒把自己弄得下不來台。

言歸正傳,怎麼把這個基金會建立起來呢?李連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學習研究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個人慈善機構。怎麼能做到全民總動員呢?他每天絞盡腦汁地想。這時身邊的兩個女兒因為海嘯過後留有心裏陰影,一個懼怕洗澡,一個看到水就說有浪衝過來,克服和治療兩個女兒的心理創傷花費了心理醫生很長時間,這啟發了李連傑,讓慈善不再是明星的一次秀場,秀身材、秀珠寶、秀感情、秀數字,熱鬧過後大家看到的隻是一場競爭的數字遊戲,而應做一個真正讓大家心理都可以接受的慈善。於是,李連傑從心理學角度開始研究如何讓慈善變成一個低門檻、可以全民參與的行為。一個月捐贈一元錢和一千萬元意義一樣嗎?答案是肯定的,慈善不在於金額多少,而在於那顆愛心。

壹基金(One Foundation)的理念是:一個人+一個月+一元錢=一個大家庭。一個人捐出一點點錢也能成為大善款,很好的一個理念。李連傑所謂每個人每個月一元錢,每個人每個月一點錢,概念多好啊,一元錢相對於現在社會的物價來說像個芝麻綠豆,也就能上個公廁什麼的,即使掉在地上也隻能聽個響。隻要拿起手機按幾下發個短信到999309就能為壹基金捐款一元,這全中國幾億人口每個人捐一元錢或者幾元,一年下來這是多可觀的一筆數字,想法很好,如果能實現呢,對中國的公益事業來說也是件錦上添花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