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大結局 (2)(2 / 2)

爪哇島是南洋要衝,人口稠密,商業發達,物產豐富。當時麻喏八歇國的東王與西王正在打內戰,戰敗的東王的屬地都被西王的軍隊占領。而恰巧在此時鄭和船隊登陸,到麻喏八歇國的集市上做生意。西王的軍隊剛占領的地盤就有外人登臨,這讓西王以為是來援助東王的。於是,鄭和船隊上的一百七十名將士獻身麻喏八歇王的屠刀之下。

自古中原王朝在世界上都屬於強國,雖然當時的通訊設施不發達,但是周邊國家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傳播能力也是很強的。各個國家雖然不知道中國的具體情況,但是他們都知道在東方有一個大國,強國。當時中國的大明王朝地位猶如今天的美國,鄭和又是帶著宣揚明朝國威的使命前來,發生這樣的事情當然就是一種國家恥辱。

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打算向麻喏八歇國宣戰,為了那一百七十名將士的鮮血和冤屈的靈魂。當西王了解鄭和所來的意圖後開始誠惶誠恐,於是派使者前去謝罪,並且答應加送六萬兩黃金贖罪。

當時西王的心情肯定很糟糕,他的怕發自於內心。也許西王已經猜到了後果,因為鄭和是第一次下西洋,而且還是帶著宣揚國威的使命出發,如此的出師不利,剛登陸就損失一百七十名將士,大規模戰爭的發生,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成為必然。

據說一些人第一次看到大海之時,他的胸懷會在刹那間寬廣起來,猶如大海可以容納百川。後來鄭和得知這場事件是誤殺,而且西王又甘願請罪受罰後,於是他稟明大明皇帝朱棣,將這件事情和平處理。也許正是大海塑造了人類史上這位和平使者,在鄭和七次下西洋中,他永遠都是站在一個人類的製高點將和平帶向四麵八方。

古時候有句話叫“以德服人”。既然麻喏八歇國是誤殺,不是挑釁,鄭和就沒必要上奏朝廷,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所謂的大國、強國,必定有戰無不勝的軍隊。但軍隊是一個表麵,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則是這個國家的核心,也就是以德服人中的“德”。很多人有著非凡的才能,但是如果要拿這種非凡的才能去做不道德的事,恐怕他也不會得到人們的頌揚吧!

如果一個國家隻一味地用武力去逼迫對方臣服,不否認這個方法可行,但是不會長久,也許會適得其反。

也許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詞彙就是寬恕吧!

大文豪魯迅在《風箏》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嗬。’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鄭和不畏艱險航行在大海之上是為了出使各個國家,希望大家團結和平。鄭和和大海一樣,拋卻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全天下人的幸福而奔忙。是大海塑造了他那偉岸的靈魂,無論他離開這個世界多麼久遠,他都會永遠的駐足在每個人的心間。

沒有與海洋對話過的人,無法了解海洋的浩淼。海洋是人類永恒的朋友,也常常有人說海洋是多麼的危險,在這了我可以用中國漢朝時期的名人桓寬在《鹽鐵論?複古》中說的一句話告訴你:“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海洋如同幸福一樣,並不是一個人類所不能企及的點,如果你隻是望而興歎,那麼你的人生則已失去很多。

海岸線,礁石與排浪,是自然所設定的阻隔。理想,勇敢和行動,是人類穿越阻隔的帆船。對於隔著海洋兩兩相望的人類來說,海洋是一段距離;對於豐滿的理想來說,海洋是一條通向理想的大道。

每個人都會走過年少輕狂,在曾經風華正茂的年代有著明確的理想,有著強烈的欲望。一路走來,走到海岸線,當我看到大海的潮汐,我才發現一半凝結的理想與一半凝結的現狀。曾經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彷徨,悲傷,此時我在大海麵前安靜著,我想起一句詩:“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留無意,靜望天邊雲卷雲舒。”人生和大海一樣需要一種境界,幸福才會如期而至。

白駒過隙的生命還需要等待嗎?將你的航輪加滿燃料,讓我們一起起航吧勇士,幸福就在不遠的前方。雖然這是一個冰封的冬季,但隻要我們不停下自己的腳步,就可以聽到春天裏冰層斷裂的聲音。

每當海風呼嘯的時刻,每當波浪親吻沙灘的時刻,一代代的人們從時光中走來,又和波浪一樣從時光中退去。一代代的人們帶給世界的智慧或是信仰,所保留的,所遺失的,沒有人能數的清。唯有滄桑的大海一如昨日的呼嘯,唯有那輪海月一如昨日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