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拿得起,卻放不下——叫人又愛又恨的心理情結(2)(2 / 2)

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等,但是員工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該工廠進行了一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請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

這是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製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泄,“談話試驗”使他們的這些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心靈的宣泄

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因未能實現意願而產生的不良的情緒,切莫壓製下去,而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把它宣泄出來。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之後,人們的身心才會感到愉悅,工作的效率就會隨之提高。因此,在很多國家誕生了各種“出氣中心”,專門為那些受了冤屈而想發泄的人們服務,有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使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傾吐“苦水”,發泄怨氣,達到消氣的效果。

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的情緒會大起大落,原本很高興、很興奮,遇到些突發事件後又會變得心情低落,毫無興趣。我們常說:“樂極生悲”,強調物極必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心理擺效應”

心理學家分析,在特定背景的心理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出現的“心理斜坡”越發陡峭,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轉化。這種情感對立的狀態就像鍾擺。當你去擺動一個垂直懸掛在繩子上的物體時,這個物體向右擺動的幅度越大,那麼向左擺動時,它的幅度也會越大。同樣,當你的情緒狀態特別亢奮時,相反的消極心理狀態會在另一時刻不可避免地出現。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樂極生悲”。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心理擺效應”。

心理狀態的兩極化

人的心理狀態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會呈現出多層次、兩極化的特點,每一種情感都有著不同的等級層次,並且有與之相對立的心理狀態,比如愛與恨、喜悅與悲傷、歡樂和痛苦等。如果你此時感到特別興奮,那麼相反的心理狀態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心理擺效應”能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激發人們的潛能,放手一搏,最終取得成功。但同時“心理擺效應”也會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反應使你情緒跌入低穀。

當人們在麵對是消極放棄還是勇敢嚐試的選擇時,即使很多人認為要選擇勇敢嚐試,可實際上,當人處於某種壓力時,更容易選擇前者。於是,人們在不該打退堂鼓時卻選擇了逃避後退,因為恐懼失敗,害怕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或者因為看不清好壞而不敢嚐試,故步自封。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住在一塊的人們往往和對門的交往要比和隔一戶人家交往多。社會學家通過調查也發現:人們和自己的隔壁鄰居交往的概率將近50%;和自己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25%,和自己稍遠一些的概率是8%。這也顯示出交往得越頻繁越親密的心理原則。

鄰裏效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原因就在於遠親以及近鄰和自己交往的時間往往少於和對門交往的時間,因此也就不如和對門的關係親密,這就是“鄰裏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人總有這樣一種心理,既希望別人走近自己,了解自己,又擔心別人太了解自己,看透自己。所以在生活中,既想和別人交往,又想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人們的意識中就比較喜歡和那些與自己比較親近的人交往,鄰居離自己比較近,所以就會在不自覺中有了來往,久而久之,就會熟識起來,一旦熟識,交往的機會也更多,會感覺到鄰居就是自己人,更加深了交往的欲望,關係也就變得更加親密。而遠親以及離得比較遠的街坊,距離上不親近,心理上也就難以親近了。

用最少的付出收獲最大的回報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用最少的付出收獲最大的回報。與近鄰交往,因為空間上的優勢,彼此見麵機會多,交流時間長,很容易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進而在交往的過程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容易加深感情。對於離得較遠的人們,去了解他們則會比較困難,畢竟接觸機會是有限的,了解不深入,關係也就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