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鉤現象”使人不能正確而積極地處理失誤,自責或者企圖掩蓋失誤,造成難以磨滅和不可避免的重複的傷痕。這對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挫折,正確評價過去,學會反省和釋懷,不盲目掙紮,避免造成心理的迷狂。
當人們看到不完整的東西時,內心總是有一種想把它補完整的衝動。例如,看到一個缺了小口的圓圈,絕大多數人有把它補好的傾向;看到一本精彩的小說,即使已經半夜2點了,也不舍得放手……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這樣的現象。
“蔡戈尼效應”
把不完整的東西補充完整,把做了一半的事情做完,這其實是人類的天性:所有人天生就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蔡戈尼效應”。
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並不十分困難的數學題。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其結果是乙組記憶成績明顯優於甲組。心理學家蔡戈尼說:“人天生有一種有始有終的驅動力,如果工作尚未完成,想要完成工作的動機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對完成動機的滿足
心理學家解釋說,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之所以不會忘記尚未完成的工作,是因為這種動機還存在,使人還對它念念不忘。通常來講,人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可是一旦問題得到了解決,很多人便不會再在意,於是,很快就會忘記。而如果麵對的是一道冥思苦想卻怎麼也解不開的問題,絕大多數人會對這道題記憶深刻,以便有機會繼續將其完成。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比如,大家在一塊交談時,有的人總是喜歡說俏皮話,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聰明。做事的時候人們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自己想到一個主意,就覺得別人肯定想不到,為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
那麼,為什麼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呢?其實它體現的是人們的一種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心理。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
很多人都有一種自我暴露心理,通過表現自己,顯露自己,以達到被人注意、受人矚目的目的,從而實現一種心理的滿足。時時標榜自己比別人聰明,自我感覺良好,這會使自己獲得極大的優越感,從而得到一種心理的滿足,並且樂此不疲,以聰明人自居。
自我認識的片麵性
有的人對自我認識不夠準確,他們總是隻看到自己的長處,忽略了自己的短處,隻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進而對自己的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評價過低,總覺得別人沒有自己優秀,沒有自己聰明。因此,也就導致了自我膨脹,覺得自己處處優於別人,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其實這樣的心理和行為都是有失偏頗的。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就是要既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承認自己的缺點,全方位地認識自己,這樣才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認為別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看法。心理學家指出,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投射”現象。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依據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情緒、個性等主觀傾向,將自己的意願不自覺地轉移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這樣的特征,也是這樣想的。如自己討厭班裏的某個同學,就會認為別人也都討厭這位同學;自己喜歡說人家的壞話,也就會認為別人也喜歡說別人家的壞話;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喜惡和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學繪畫、練鋼琴,為子女選擇學校和職業……人們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產生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投射”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一般都會認為同屬於一個群體的人們,如年齡、職業、社會地位、身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會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在認識和評價自己同一群體的時候,往往不是根據客觀事實來評價和判斷,而是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和想法不自覺地運用到其他人身上,覺得這也是他人具有的。
此外,人們往往喜歡和別人進行比較,比較中,如果發現自己不好的特征,又不願意被比下去,為了尋求心理平衡,就會把這些不好特征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這些缺點。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明明是自己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卻嘲笑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委屈或不滿,其實這是將心不良情緒合理宣泄,說出來心裏就會舒服很多。否則情緒會很壓抑,甚至造成人們精神上的苦悶和憂鬱,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