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拿得起,卻放不下——叫人又愛又恨的心理情結(1)(2 / 2)

生活中,那些公認優秀的異性,會被很多人認同,而當一個人的美德被一個異性注意並讚美時,也會在其他異性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為了吸引別人,人們在異性麵前就會積極地表現,以提高自身的魅力。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曾經提出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夢形成理論。之後,心理學家對夢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威格內爾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弗洛伊德的夢形成理論。

實驗證明

哈佛大學的330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自願參加了這次實驗,研究人員將這些學生分成了三組,在睡覺前分別分配給不同的任務。第一組同學集中精力想以前他們曾想過的人;第二組同學用一秒鍾的時間想他們所認識的人;第三組同學可以自由想象。第二天早上醒來以後,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將他們夢到的事物都寫出來。結果顯示,那些在夢境中出現機會較多的事物是學生們特意集中精力去想的事物。

此外,心理學家還發現,學生們“選擇的想象”所指問的某些對象如果與自己有著“情感聯係”的話,那麼這些對象在夢境中出現的概率更大。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弗洛伊德的夢形成理論——影響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情感聯係”。

“情感聯係”是影響夢的重要因素

情感是人們在相互接觸、相互聯係的過程中,內心產生的一種感官體驗,是一種心理活動。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在相互接觸的過程中會產生或親密或冷漠的情感聯係。情感聯係又影響著人的情緒,或高興、或憂鬱、或輕鬆、或緊張。種種情緒通過神經係統傳輸給大腦,對大腦刺激比較強烈的就會儲存很久,在睡眠階段,往往就會反映在夢境中。因此,白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嚴重影響自己心理變化的人或事,往往就會出現在人們的夢境中。

在現實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在極度懊惱、壓抑或憤怒的時候,我們就會忍不住說一些髒話,把別人數落一番,把不順的事情抱怨一通。然後心裏就會感覺舒服很多。為什麼說髒話有時會讓人感到舒服呢?

被壓抑的攻擊本能

現代社會講究文明禮貌,我們需要克製自己的一些不雅言行,不能說髒話。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講,禁止某些言行,其實是對人的本能的一種壓製。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強調人們都有攻擊本能,而說髒話是實現攻擊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從這個層麵來看,說髒話的目的則在於滿足那些被壓抑了的攻擊願望。對此,美國心理學家這樣解釋:“咒罵是人類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類靈魂的止疼藥,因為咒罵能讓我們的腦子自由。”

情緒的一種宣泄方式

盡管我們從小被告誡不該講髒話,但當突遇不順時還是會突破限製,會對某些人或事進行謾罵或詛咒。這時,說髒話其實是對內心無法壓抑的情緒的一種宣泄。

通過這些攻擊性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和委屈,進而使內心恢複平靜,這樣,在發泄之後,內心就會痛快許多。從這個角度看,髒話是有其存在價值的。越憤怒、越壓抑就越需要得到頃刻間的發泄。而髒話無疑是最容易實現,起作用最快、最直接的宣泄途徑。要宣泄就要有出口,事實上,人們一直也在充分利用身上的出口表達攻擊。比如,瞪眼,通過眼睛表達出憤怒和怨恨;還有人喜歡用唾沫啐人,也是一樣道理。

釣魚愛好者都知道魚在咬住魚鉤之後,通常因疼痛而瘋狂地掙紮,可是越掙紮,魚鉤鉤得越深,越難掙脫。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此提出了一個心理概念,叫做“吞鉤現象”。

生活中的“魚鉤”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些挫折,人們也因此感到難過、痛苦、不如意,這些挫折一旦被我們咬上,它就會像魚鉤一樣會給我們造成傷害。而此時,如果不懂得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進行反省,不懂得嚐試平複和擺脫痛苦,而是和“魚鉤”糾纏不休,不斷地負痛掙紮,那麼隻會讓“魚鉤”深深地陷入我們的心靈之中,難以擺脫,使我們更加痛苦。

對過去耿耿於懷

“吞鉤現象”是精神高度緊張、情節反複廝磨的結果。有些人總是不能對已經過去的事情釋懷,一旦生活中再次發生類似事件,就會把埋藏在深層的陰影激活,加重內心的痛苦,使自己無法從陰影中走出來,至使自己被同樣的過失和錯誤擊倒。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心理困擾的發生也有它的必然性和自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