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荒草掩蔽雨衝洗(2 / 3)

[127] 艾克塞爾曼(1775—1852),法國元帥,帝國騎兵英雄,1832年是巴黎市議會議員。

[128] 特倫頓和布蘭迪萬都是美國地名。這裏指這個德國人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

[129] 盧維埃島,又稱愛情島,於1843年與右岸連成一片,即如今莫爾朗大街(原莫爾朗河濱路)、運河和亨利四世河濱路之間的地段。

[130] 雅納,起義工人,當時指揮聖馬爾丹和聖梅裏兩條街拐角的街壘。

[131] 安娜·拉德克利夫(1764—1823),英國女作家,發表過許多描寫犯罪的“黑色小說”。

[132] 夏爾·拉格朗日(1804—1857),在裏昂領導進步社,積極參與組織了1834年的裏昂起義,故人稱“裏昂人”。但雨果在此這樣稱呼他還為時尚早。

[133] 法語中狗和槍的扳機是同一個詞。

[134]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同名劇中的主角。這裏的波拿巴指拿破侖三世。麥克白出征歸國途中遇見三名女巫,她們說他將為王,於是他弑君自立,但大失民心。雨果借古諷今,抨擊拿破侖三世。

[135] 拿破侖一世得子,便封其為羅馬王。

[136] 掌尺,意大利古長度,1掌尺約合0.25米。

[137] 原文為拉丁文,是一句瀆神的話,意為“以赫拉克勒斯的名義”。

[138] 拉丁文,意為“準備戰爭”,與法語“美男子”諧音,出自這句格言:“要爭取和平,就準備戰爭。”

[139] 科林斯,希臘曆史名城。

[140] 特奧菲勒·德·維欽(1590—1626),法國詩人。

[141] 這兩句詩實出於另一位法國詩人聖阿芒(1594—1661)之手。

[142] 馬圖蘭·雷尼埃(1573—1613),法國詩人。

[143] 在法語中,玫瑰花盆和粉紅色柱子諧音。

[144] 查理-約瑟夫·納圖瓦爾(1700—1777),法國畫家,畫風嚴謹,並非奇想畫派大師。

[145] 前一種隻是拚寫錯誤,而被雨水衝掉兩個字母,意思全變,為“抓住時光”之意,令人想起拉丁詩人賀拉斯的一句話,故說“引人深思”。

[146] 原文為拉丁文。

[147] 布倫努斯,古代高盧人首領的名號。據羅馬傳說,大約在公元前390年,布倫努斯曾率高盧人攻占了羅馬。

[148] 原文為拉丁文。

[149] 文字遊戲,即“蒂姆布拉烏斯的阿波羅”,那地方有個禮拜堂供奉阿波羅。

[150] 來自英語,意為小侍從。

[151] 另一詞義為“見習小冰手”。

[152] 來自西班牙語,意為“青年侍從”。

[153] 普緒喀,又譯普塞克,希臘神話中人的靈魂的化身,以少女形象出現,與愛神厄洛斯相愛並結合。

[154] 原文為拉丁文。這是文字遊戲,在拉丁文中,公共馬車也有“公眾”的意思,這句話是模仿賀拉斯由希臘文譯成拉丁文的一條諺語。

[155] 皮格馬利翁,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王,善雕刻,愛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個少女像,愛神見他感情真摯,就讓少女像活了,同他結合。

[156] 提香(1488或1489—1576),意大利畫家。

[157] 羅思柴爾德(1743—1812),德國銀行家,國際金融王國的奠基人。

[158] 萊奧尼達斯,斯巴達國王(前490—前480在位),公元前480年他率領三百勇士,堅守溫泉關,抗擊波斯軍隊。

[159] 德羅赫達,愛爾蘭港口,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這座城市一度成為保王黨抵抗的中心,1649年,克倫威爾率軍攻占,下令焚燒城市並屠殺居民。

[160] 弗拉爾(1669—1752),法國軍事作家。

[161] 拉姆奈(1782—1854),法國作家。

[162] 原句直譯應為“賣掉了神聖的莎士比亞的寶貴畫像”。

[163] 忒彌斯,希臘神話中掌管法律和正義的女神。

[164] 《巴黎聖母院》第三卷第二節為《巴黎鳥瞰圖》,篇幅長得多。

[165] 蒙米賴和尚波貝爾,地名,位於法國北部,1814年2月,拿破侖曾在這兩地打敗普魯士軍。

[166] 德穆蘭(1710—1794),法國政治家,1789年法國革命發動者之一。

[167] 提莫萊昂(約前410—前336),參與除掉兩個暴君,包括他的兄長,而後又放棄權力。

[168] 艾蒂安·馬塞爾(1316—1358), 1355年任巴黎行政長官,公然對抗太子查理(後來成為查理五世)。

[169] 阿諾德,可能指爭取瑞士獨立的英雄溫凱裏德的阿諾德。

[170] 科利尼(1519—1572),新教領袖之一。

[171] 昂比奧裏克斯,高盧人首領。

[172] 雅克·阿特威爾德(1290—1345),根特地方長官,率佛蘭德人反對佛蘭德伯爵。其子菲力浦繼承父誌,於1382年同法軍作戰喪命。

[173] 馬尼克斯(1538—1598),領導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

[174] 佩拉吉,公元8世紀阿斯圖裏亞斯(西班牙)國王,曾領導全國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

[175] 阿裏斯托吉通,雅典人,他同哈爾莫狄烏斯合力殺了暴君希帕爾克。

[176] 色拉西布洛斯,公元前5世紀末,他驅逐了斯巴達強加給雅典的三十人寡頭。重建民主政體。

[177] 指高盧雄雞的標誌。

[178] 我就是這樣;我幹自己的活兒;其餘的事同我無關。

[179] 蒂厄·奧菲拉(1787—1053),毒物學家。

[180] 原文為拉丁文。

[181] 西緒福斯(又譯西西弗斯),希臘神話中的科林斯王,是個暴君,死後被罰在地獄反複把岩石推上山。

[182] 約伯,《聖經》中的人物,是上帝的忠實仆人,以虔誠和忍耐著稱。

[183] 奧薩山和皮利翁高原,位於希臘,神話中巨人將山移到高原上以便上天。

[184] 熱月9日即1794年7月27日,吉倫特派搞政變,處死羅伯斯庇爾等人。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君主政體。

[185] 霧月18日即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政變,推翻督政府。1月21日即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判處國王路易十六死刑。

[186] 葡月13日即1795年10月5日,保王黨暴亂分子進攻國民公會,被拿破侖指揮的共和軍擊敗。牧月1日即1795年5月20日,人民起義反對國民公會,要求肅清反動勢力。

[187] 西奈山,位於埃及。據《聖經·舊約》記載,猶太人先知摩西奉神命,率猶太人逃出埃及,他在西奈山上受十誡,並頒布猶太教的教義。

[188] 法國1789年革命時期流行的革命歌曲《卡爾瑪紐拉》。

[189] 法軍於1837年攻占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但是紮阿恰綠洲,直到1849年才占領。而雨果講的是1848年的事。

[190] 雷德裏克·庫爾奈(1808—1852),海軍軍官,因一個長官敵視而退役,1847年12月2日事件之後,他逃至倫敦。1852年他因同巴泰勒米決鬥而喪命。巴泰勒米原是苦役犯,在英國因兩個命案,於1854年被處以絞刑。

[191] 哈爾莫狄烏斯和阿裏斯托吉通,在雅典娜女神節慶典上,他們二人暗殺了暴君希帕爾克(前527—前514)。

[192] 舍雷阿斯,羅馬法官,殺死暴君卡利古拉。

[193] 斯特法努斯,可能指聖艾蒂安。

[194] 夏洛蒂·科爾代(1768—1793),刺死馬拉的人。

[195] 桑德(1795—1820),德國愛國者,他於1819年刺殺了作家科策布。

[196] 佐伊勒,公元前4世紀希臘詭辯家,著有《荷馬之禍》,為激烈而庸俗之文。

[197] 馬維烏斯,被賀拉斯稱為“腐臭”詩人;維吉爾在《牧歌》中抨擊過他。

[198] 維澤(1638—1710),著有《婦人學堂的真正批評》一書。

[199] 歐特羅庇厄斯,公元前4世紀拉丁文曆史學家,著有《羅馬史簡編》。

[200] 原文為拉丁文。

[201] 聖茹斯特(1767—1794),是法國大革命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領導人之一,也是羅伯斯庇爾最堅定的盟友,是公安委員會最年輕的成員。聖茹斯特因美貌與冷酷而被稱為“恐怖的大天使”或“革命的大天使”。

[202] 阿納卡爾西·克洛斯(1755—1794),流亡到法國的普魯士人,投身法蘭西革命,號稱“人類的演說家”, 1794年同雅各賓左派一起被處死。

[203] 三腳祭台,古希臘女祭司坐在三腳祭台上宣示神諭。

[204] 格裏博瓦爾(1715—1789),采用名為“運動星”的探測器,能測量炮口的內徑。

[205] 龐丹、力天使(即力天使聖母院,如今改稱歐貝維利埃大街),位於巴黎東北郊;小排水溝,巴黎城關,位於左岸(今帕西橋旁邊)。

[206] 亨利·封弗雷德(1788—1841),波利多記者,擁護七月王朝。

[207] 保羅-埃梅·加尼埃(1820—1846),滑稽歌劇作者。雨果將1834年4月暴動時的一段親身經曆,安在加尼埃頭上。他在《目睹實錄》中敘述此事,說他險遭殺害。

[208] 1832年6月5日至6日事件中,司法預審的筆錄確曾提到這個法尼科。

[209] 原文為拉丁文。

[210] 這裏指雅克-瑪麗-德·卡維尼亞克。卡維尼亞克家族出了不少名人,他哥哥是國民公會成員,侄兒是民主黨首領,另一侄兒也是將軍,還同小拿破侖競選總統。

[211] 蘇舍(1772—1826),法國元帥,1808年至1809年,他率法軍在西班牙作戰,奪取了薩拉戈薩要塞。

[212] 斯卡隆夫人,路易十四的情婦。

[213] 羅蘭,長詩《瘋狂的羅蘭》中的主人公,熱戀著安琪莉嘉。該詩作者為意大利詩人阿裏奧斯托(1474—1533)。

[214] 原文為拉丁文。

[215] 安泰(又譯安泰俄斯),希臘神話中海神和地神的兒子,他同人格鬥,隻要身不離地,就能從大地母親身上吸取力量。

[216] 原文為拉丁文。

[217] 伏爾甘,羅馬神話中的火神,即希臘神話中的赫菲斯托斯,是宙斯和赫拉的兒子,天生瘸腿,相貌醜陋,是火和鍛冶之神。

[218] 原文為拉丁文。引自維吉爾的《農事詩》。

[219] 原文用諧音Cygnes(天鵝)、Signes(信號),聽著就像“天鵝理解天鵝”。此處變通,用誘鳥的“囮”替代,以略傳達原文的俏皮。

[220] 法國上議會,在1814年至1848年期間,稱為“元老院”,又稱“貴族院”,設在盧森堡宮。

[221] 路易-菲力浦是波旁家族的旁支。

[222] 原文為拉丁文。

[223] 德·克萊蒙-托奈爾,1822年任海軍大臣。他多次接待過年輕的維克托·雨果。

[224] 密涅瓦,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即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也是女戰神。她誤殺了海神兒子特裏同的女兒帕拉斯,便改名帕拉斯·雅典娜,以資紀念。

[225] 迦南,上帝將迦南賜給亞伯拉罕,封他為多國之父。

[226] 傑拉爾·德·奈瓦爾(1808—1855),法國詩人、文學家。

[227] 約翰·布朗(1800—1859),美國黑人起義領袖。

[228] 卡爾洛·皮薩卡納(1818—1857),意大利愛國者。

[229] 加裏波第(1807—1882),意大利愛國誌士及軍人。他獻身於意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是意大利建國三傑之一。

[230] 法國有句俗諺:“地獄的路麵是由良好願望鋪成的。”即好心辦壞事也要下地獄。此處回答正是巧妙地運用這句俗諺。

[231] 典故出自拉封丹的寓言《熊和他的朋友》,講述了熊為了趕走朋友鼻子上的蒼蠅,用石塊砸蒼蠅,結果把朋友砸死了的故事。

[232] 堂吉訶德,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1547—1616)同名小說裏的主人公。

[233] 原文為拉丁文。引自盧克萊修(前98—前55)的《物性論》。

[234] 希臘古城科林斯,人民性格剽悍;意大利古城錫巴裏斯,人民性格柔弱。

[235] 約翰·法斯托夫(1378—1459),百年戰爭中的英軍統帥。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等劇作中,以他為原型,塑造了一個愛吹噓的粗野人物。

[236] 朱阿夫兵,法國輕步兵,先由阿爾及利亞人組成,1841年後則由法國士兵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