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學科自覺:教育史學體係的新進展02(1 / 3)

第八章“教育史研究報告的評價”討論了學期報告以及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並闡述了高水平曆史學者應具備的品質。對於高水平教育史學者應該具有的素質,布裏克曼明確指出,其包括探究和呈現真理的熱誠、正確的判斷能力和客觀的態度、非比尋常的耐性和毅力、理智上的警覺、可靠的記憶力和良好的建構性想象力、追求完美精確和透徹的熱情、從外語文獻中提取資料的能力以及學者最真實的謙虛和謙卑品質。附錄中的四篇論文是布裏克曼曾在《教育史季刊》和《教育史》上發表的論文,分別為《修正主義與教育史研究《布朗大學教授的免稅特權》《教育史學的理論視角和批判視角》《美國教育史學研究與著述的早期發展》。

③《教育史學:傳統、理論和方法》一書的特點:第一,文獻資料特別豐富,為教育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資料庫。第二,分析論述清楚明晰,使得整本著作的論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作為一本研究指南性質的教育史學著作,作者在論述教育史研究方法和提供相關建議的時候,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並運用書目清單的形式,使讀者易於理解和實踐運用。第三,學術觀點鮮明獨特,凸顯出作者的知識淵博和思想睿智。第四,表現出提高教育史學科學術地位和學科尊嚴的強烈願望與感情。在該書中,作者反複強調,教師教育課程在壓縮甚至取消教育史課程的做法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在教育領域的分支學科中,沒有幾個能像教育史一樣符合學術研究要求的。因此,必須強調教育史學科職業性和學術性的雙重本質,才能更好地推進教育史學科的發展和提升教育史學科的地位。

2.《西方教育史學百年史論》

史靜寰、延建林等著的《西方教育史學百年史論》,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20世紀西方教育史學理論與研究範式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全書係統梳理了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的百年曆程,深刻分析了西方教育史學理論的社會背景、思想基礎、豐富內涵和機理特點。作者在“導言”①中從三個方麵論述了《西方教育史學百年史論》研究的大致情況。

第一,研究的緣起與意義:教育曆史的記憶與反思。曆史的記憶和反思是人類社會心智成熟、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維生素。教育史學研究是教育史學科豐富自身、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該書對西方教育史學百年曆程的梳理,展現出教育史學者用心靈和智慧對教育演進變化的史實進行審視和冶煉的努力和追求。在現今時代的背景下,中國學者要作出恰當的判斷並找到合適的答案,除了要在全麵回顧和反思傳統教育史學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提升教育史研究者自身的史學反思能力之外,還需要培養起一種全球性的視野,能夠從全局上把握世界範圍內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能夠分析不同政治背景條件下教育發展的具體情勢。探討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趨勢,是更好地推動我國教育史研究工作融入世界範圍內教育史學研究洪流的有效路徑,也昭示了我們今天要深入挖掘和探索西方教育史學理論與範式變革的基本意義。

第二,研究的體係與內容:教育曆史的多麵與雜色。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我們並沒有找到像曆史學界那樣以研究“史學史”“史學理論”為專業方向的研究者,所謂的“教育史學”和“教育史學理論”更多地體現在不同研究者以各自選擇的史實重塑各自所期望的教育曆史的著述中。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整理和分析這些教育史著述的文本及相關研究文章,從中勾勒出指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教育史研究工作的思想、理論和精神。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坊間流傳的“傳統教育史學”“進步主義教育史學”“修正主義教育史學”“新教育史學”等稱謂,並非現成的標簽可以分門別類地貼在不同教育史學家身上和教育史著作上。同樣,新馬克思主義、批判教育學、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現代思潮對教育史研究的影響也比我們已經看到的要複雜、深遠得多。因此,我們並沒有采取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曆史研究路徑,也沒有試圖描繪和建構西方教育史學的理論框架,而是自下而上、多案例、多維度地對西方教育著作進行文本分析,進而揭示出西方教育史學理論的具體內涵和豐富表現.

《西方教育史學百年史論》主要包括五個板塊的研究內容:①國別研究。以美國和法國為對象,係統分析了20世紀以來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教育史學研究向以德國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史學提出挑戰並成功引領西方教育史學變革的曆程。②人物研究。主要分析了美國的勞倫斯·A.克雷明、喬爾·斯普林以及英國的布萊恩·西蒙三位教育史學家代表性觀點的形成背景、過程及其在西方20世紀教育史研究中的影響。③專題研究。主要對國民教育史研究和女性主義教育史學兩個主題進行了重點分析,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的變革與創新。④比較研究。以美國和英國為例,通過分析美、英在20世紀西方教育史學變革中表現出的趨同性特征和差異性特色,進一步揭示了西方20世紀教育史學研究的走勢和特點。⑤啟示探索。以中國教育史學研究為立足和著眼點,全麵回顧了20世紀中國學者進行的外國教育史研究,揭示了西方教育史學研究傳統及變革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對我國教育史研究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三,研究的啟示與思考:教育曆史的繼承與超越。探索外國教育史學的發展與變革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開展外國教育史學理論與範式的研究也缺乏現成的路徑。當我們的研究成果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時候,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在外國教育史學領域中,我們仍然有許多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問題。①危機與挑戰。對西方教育史學百年曆程的反思,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對中國教育史學界過去和現實的重新認識,還應該有對未來發展機遇的判斷與把握。變危機為轉機如何在中國教育史學界實現,有待於所有教育史學同人的共同努力。②曆史與理論。教育史學者究竟應當如何在曆史研究與理論分析中掌握平衡?如何在曆史研究中自覺運用理論分析指導,避免使曆史研究淪為剪刀加耀糊的拚湊?如何在運用理論指導從事曆史研究的過程中,避免簡單化與教條化的傾向?這些問題仍然需要中國的同行們進行認真的思考與探索。③承繼與創新。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曆史場景中的曆史學家,都希望從自己的曆史時代出發,按照各自的意誌重新解釋曆史,曆史知識在一代代人不斷進行的曆史再認識中向前發展。西方教育史學的不斷嬗變,是西方教育史學本身內在邏輯展開的自然過程,同時也是西方教育史學者進行曆史再認識的過程中主動選擇的結果。當代的教育史學家究竟應當承擔起怎樣的曆史責任,究竟如何才能撰寫出真正經得起曆史檢驗的教育史作品,值得我們深思。

3.《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研究》

周采等著的《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研究”的研究成果,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為指導,研究了當代西方教育史學主要流派的曆史發展、現狀及其主要特征。作者在“導論”①中從四個方麵對《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研究》的基本情況進行了闡釋。

第一,研究西方教育史學史的意義。首先,研究西方教育史學史有助於拓寬我國的外國教育史研究領域,我們不僅要研究西方教育曆史發展的客觀進程,還應從教育史學自身的發展這一視角去觀察和認識。其次,研究西方教育史學史有助於優化西方教育史研究。西方教育史學史的研究不僅能為研習者提供一個參考書目,還可以幫助其有針對性地選取相關材料,有效地提高研究的學術水平。教育史學史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批判地繼承曆史上各種教育史學著作形式,幫助教育史學工作者更好地運用適合時代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史學著作形式。

第二,西方史學嬗變與史學流派。與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關係較為密切的三個史學流派為:①新社會史。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史是由20世紀的法國年鑒學派開創的,推崇整體曆史觀,關注民眾日常生活研究的風格和方法。②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尤其是法國和英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日益成為西方史壇的勁旅,在繼續運用傳統方法研究政治史和經濟史的同時,也將研究拓展到精神狀態史、社會經濟史、日常生活史、大眾文化史、農民史和反抗史等領域。③後現代主義史學。一是新敘事史,主要包括微觀史和日常生活史;

二是新文化史,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史、實踐和表象史。

第三,西方教育史學的研究與教育史學流派。西方的教育史研究始於18世紀的歐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教育史學的傳統模式形成。其基本特點是:直線進步史觀、自上而下的視角、思想和製度兩分法、學校教育史和敘述取向。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曆史學家開始挑戰傳統教育史學,出現了以貝林和克雷明為代表的“修正主義學派”,並對西方一些國家產生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在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後現代主義、新社會史、新文化史和全球史的影響下,西方教育史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勞工階級教育史、少數族裔教育史、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史、新城市教育史、婦女與性別教育史、婚姻與家庭教育史、兒童史、青年史和地方教育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在當代教育史學科的職業取向漸趨淡化,甚至退出教師培訓課程的背景下,學術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卻呈現出方興未艾和繁榮昌盛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