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華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名為華山寺,香火旺盛,僧侶清修。此地山巒疊嶂,雲霧繚繞,常年隱於煙嵐之中,寺外古鬆蒼翠,溪水潺潺,令人心生靜謐。
華山寺的住持法慈大師修行已久,寺中僧人皆知他慈悲為懷,不僅對人,對畜生亦是如此。據傳,有一年冬日,山下村莊一戶人家養的母豬產下一窩豬崽,其中有一隻體型瘦弱,奄奄一息。主人見此小豬無力存活,便準備丟棄。
當時,法慈大師正好下山化緣,見這隻小豬可憐,便動了惻隱之心,收養了它,帶回寺中悉心照料。自此,這隻豬便與僧人們一同生活在華山寺中,日日吃著寺裏的素齋,飲山泉水,聽僧人誦經。
歲月流逝,小豬漸漸長大,寺中僧人們開始親切地稱它為“豬八戒”。雖然名字俏皮,但它在寺中表現得頗為奇異,不似尋常畜生。每日僧人們誦經打坐時,它便靜靜地趴在一旁,雙目微閉,似在聆聽經文。有時,甚至在聽到經聲時,它還會用前蹄伏地,仿佛是在叩頭行禮一般。寺中眾僧皆對它另眼相看,逐漸不再視其為一頭普通的豬。
最令人驚奇的是,隨著時日推移,這豬八戒的毛發竟慢慢脫落,皮膚逐漸光滑。更詭異的是,寺中喂它食物時,它從不吃葷,凡是髒穢的食物它一概不碰,隻吃寺中的素齋。一日,寺中一位小沙彌打趣道:“這莫非是前世修行的道人轉世?”
話雖是戲言,但隨著時間推移,豬八戒的行為愈發詭異,它不僅不吃葷,還常常在寺中夜裏獨自走動。僧人們有時深夜起來,見它在庭院中低頭伏地,雙蹄合十,似在向天祈禱。此情此景,使得寺中的僧人們開始懷疑,這頭豬是否真有靈性,甚至有人猜測,它或許是某位修行不成,轉世為畜的修道人。
這頭豬因此得了一個新的名字:“豬道人”。
關於豬道人的傳聞漸漸在山下的村莊中傳開,甚至吸引了許多香客前來一睹它的風采。人們紛紛傳言,這頭豬乃是有道之士轉世,若能見它一麵,便能沾染些許福報。於是,越來越多的香客來到華山寺,尤其是在每年的佛誕日,寺廟內香火鼎盛,豬道人也成了寺中一道奇觀。
然而,正當華山寺因豬道人的名聲日盛時,怪事接踵而至。
某年盛夏,寺中忽然來了一個風塵仆仆的道人,身穿青灰道袍,目光如炬。此人自稱是遠道而來,專為求見豬道人。法慈大師見他神態莊嚴,言辭懇切,便帶他去見那頭早已聲名遠揚的豬。
那道人見到豬道人時,神情忽然變得肅然。他繞著豬轉了三圈,仔細打量,隨後輕聲歎息:“果然如此。”言罷,他對法慈大師說道:“這頭豬,前世確是修道人,名為鄭酆,因犯下大錯,被貶為畜生,墮入輪回,修行百世,難得解脫。”
法慈大師聞言大驚,連忙請教詳情。那道人坐下,緩緩道出一段陳年往事。
鄭酆,乃明朝末年一位修行高深的道人,精通道法,曾遊曆四方,救濟蒼生。然而,鄭酆雖修行多年,卻因心性不穩,未能擺脫凡塵欲念。一次偶然,他被一位權貴誘惑,犯下殺孽,最終墮入魔道。天庭震怒,將其貶為畜生,令其曆經百世方可重修正果。
法慈大師聞言,心中悲憫,暗自為鄭酆感到可惜。道人繼續道:“如今他在此寺修行已久,雖仍為畜生之軀,但靈識未滅。若再修數年,或有轉世為人之機。”
法慈大師深知因果,不願強求,隻道:“既然如此,我等便繼續供養他,讓其自悟解脫吧。”
那道人點頭稱是,便辭別而去。從此,豬道人繼續在華山寺中修行,眾僧也愈發敬重,供奉如同人一般。
然而,就在道人離去後的第三年,華山寺中發生了一場變故。
那日,天色驟變,狂風驟起,烏雲密布。豬道人忽然發出陣陣低吼,聲音猶如野獸咆哮。僧人們見狀,紛紛聚集,驚慌失措,不知發生了何事。豬道人似乎陷入了某種痛苦之中,瘋狂地撞擊著寺院的圍牆,雙眼血紅,竟仿佛是要掙脫某種束縛。
法慈大師見狀,連忙帶領僧眾誦經,試圖安撫豬道人的靈魂。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豬道人依然狂性大發,最終在一聲巨響中倒地不起。
豬道人死後,寺中僧人們發現它的屍體發生了詭異的變化:它的毛發已完全褪盡,皮膚光滑如初,然而,它的雙眼卻睜得大大的,裏麵流露出一種複雜的情感,仿佛未盡的遺憾與痛苦。
法慈大師對此深感痛惜,遂命人將豬道人的屍體埋於寺後山坡,並立碑銘記其生平。碑文上寫道:“此畜乃修道人,因犯大錯,墮為畜生,修行百世,未能解脫,願後世有緣者,得見此碑,勿犯同樣之錯。”
自此,華山寺中的豬道人傳說漸漸淡去,但偶爾仍有人提起這段詭異的往事,歎息鄭酆的命運與其悲慘的結局。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無論是人是畜,若心存惡念,終將為之所累。而豬道人的故事,亦如警鍾長鳴,提醒後人謹慎行事,不可因一時貪欲而墮入輪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