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花魂(1 / 2)

清朝末年,婺源縣地處江南,青山綠水,四季如畫。張公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書院,名曰“文風堂”。書院雖小,但自古名聲頗盛,常有士子慕名而來,苦讀詩書,隻盼能在科舉中一鳴驚人。

謝某,名謝方,是當地一位寒門書生,年方二十有五,容貌清秀,性格孤僻,常年獨居於書院後山的小茅舍中,一心向學,盼望著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然而,這些年下來,謝方屢試不中,仕途無望,心中積鬱難消,漸漸生出厭世之感,時常獨自一人徘徊於深山密林間,尋找片刻清靜。

一天,正值秋日傍晚,謝方獨自在張公山的一片枯樹林中讀書。夕陽西下,林間灑滿了金黃的餘暉,四周寂靜得有些詭異。忽然,一陣微風拂過,帶起幾片枯黃的落葉,伴隨著淡淡的腐朽氣息,仿佛從大地深處湧來。

謝方不覺心頭一緊,放下書卷,環顧四周,突然,他在一棵蒼老的古樹下發現了一個奇異的東西。那樹下堆積著厚厚的落葉,而在其中,赫然蜷縮著一個約莫五寸高的小人!

謝方驚訝萬分,蹲下身去,仔細打量。那小人通體潔白,肌膚如玉,麵容精致無比,仿若天工所雕。她無毛發,裸露著細小的身軀,雙手抱膝,眉目間卻帶著無盡的愁苦與哀怨。謝方不禁心生憐惜,低聲喚道:“你是何人?為何在此?”

那小人微微抬頭,睜開了一雙漆黑如墨的眼睛,嘴唇動了動,卻無聲回應。她的模樣雖嬌小,但卻極為生動,仿佛是某種靈異之物。謝方心頭震驚,隱隱猜測這小人可能與山中靈怪有關,然而,他心中好奇,竟顧不得許多,決定將這小人帶回家中養著。

謝方回到茅舍後,找來一個竹籠,將小人放在其中。他每日精心照料,給她喂食小米,倒也不費什麼事。小人雖不說話,卻能進食,每日眼神中似有些變化,漸漸不再如初見時那般愁苦。然而,令謝方感到不安的是,雖日日喂食,小人的身體卻無半分長大跡象,反倒是愈發虛弱,似乎正在逐漸失去活力。

幾天後的一次午後,陽光格外刺眼,茅舍中的窗子未曾關緊,一道強烈的陽光恰巧照射在了竹籠中。謝方本打算午睡,忽然聽見一陣奇怪的輕微嘶響聲。他起身查看,發現籠中的小人竟被陽光灼燒,渾身發出幹澀的聲響,肌膚漸漸變成了焦黃的顏色,仿佛一截逐漸枯萎的臘條。

謝方頓時慌了神,連忙將竹籠移至陰涼處,可為時已晚。小人的軀體已然僵硬,失去了所有的生機。謝方望著那原本鮮活的小人,如今不過是一個枯臘般的幹屍,心中五味雜陳,悵然若失。

數日後,謝方去鎮上購書,無意間在茶館中遇到了婺源縣一位名聲頗著的學者洪孝廉。洪孝廉為人博學多識,精通古怪奇異之事。二人寒暄之際,謝方無意中提到了小人的事情。洪孝廉聽罷,麵色驟然凝重,沉吟片刻後道:“你所遇之物,恐怕便是傳聞中的‘花魄’。”

謝方聞言愕然,忙問何為花魄。洪孝廉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此物傳說中乃樹之精魂,非凡花樹所生。凡樹上吊死三人以上,冤氣積聚,便會凝結成此物,狀若小人,名曰‘花魄’。花魄雖美,卻因吸收了死者的怨氣而極為脆弱,唯陰濕之處可存,陽光一照,便會如你所見,枯成臘狀。”

謝方聞言,心中恍然大悟,頓感懊悔。洪孝廉又道:“不過,花魄雖已枯死,但並非無救。你隻需將其以清水浸泡,過得三日,便可複活。”

謝方大喜,連忙回到家中,依洪孝廉之言,將那枯臘般的小人放入一碗清水中靜養。果然,三日之後,小人逐漸恢複生氣,重新顯露出潔白如玉的膚色,雖然仍然顯得虛弱,但已不再如先前那般死氣沉沉。

然而,謝方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不久後,關於他養著“花魄”的事情便傳遍了整個村落,鄰居們紛紛前來探望。人們有的驚訝,有的恐懼,更多的則是懷著好奇的心理想一睹這傳說中的靈異之物。謝方起初並未在意,然而隨著前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他漸漸感到不安,擔心如此張揚會對花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