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民俗
當有人過世
就要舉行儀式
打鼓踏歌
親屬飲宴舞戲持續一個月
逝者需要在村外停放三年然後選擇臨江高山的半山腰鑿出洞穴
將棺木從山頂懸索送進去此後終身不複祀祭
至親三年不食鹽
五溪的山中,雲霧繚繞,纏繞著終年不散的濕氣。村落中的人們大多習慣了這裏的氣候,這裏的習俗,這裏的死。而這座山,正是五溪人的歸宿。每當有人離世,村中的長老便會站出來,主持一場漫長而又沉重的送葬儀式。
這一天,村子裏的氣氛格外凝重,因為老村長謝古去世了。謝古在五溪活了一百多年,是個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一生無子嗣,寡居多年,但他與人和善,懂醫術,能看天象,是村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的離去,讓整個村子仿佛失去了主心骨。
謝古的遺體按照五溪的習俗,被放在村外的一處高台上。台下,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男女老少,身著白色麻衣,臉上塗著白粉。儀式開始的第一天,村裏所有人聚在村頭空地上,開始了第一個夜晚的守夜。
夜色漸濃,火堆在風中劈啪作響。鼓聲、歌聲、踏步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奇異的旋律。火光映紅了人們的臉龐,映在每一個人眼中的,不僅有悲傷,還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期待。因為,五溪的儀式,並不僅僅是為了死者,更是為了生者。
五溪村的送葬儀式,是與逝者的最後一場狂歡。五溪人相信,隻有讓逝者的靈魂盡情狂歡,才能保佑村中之人平安度日。三日三夜,鼓聲不斷,舞步不停。村中長老和族人圍繞著謝古的屍體,反複吟唱古老的祭歌,手中拿著長鞭,邊唱邊舞,眼神空洞而狂熱。
這並不是單純的哀悼,而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村裏年長的長者和男人們會用足踏在大鼓上,敲打出一種低沉的、攝人心魄的節奏。他們的雙手揮舞著長鞭,鞭梢帶著金屬鏈,發出尖銳的破空聲,仿佛在驅趕著什麼東西——或許是亡魂,或許是潛伏在黑暗中的邪靈。圍觀的村人們齊聲哼唱,聲音時高時低,節奏詭異。每唱一遍,仿佛空氣中都多了一絲緊張和不安。
第三天的黃昏,狂歡達到高潮。村中最老的長者站到高台之上,手持一根燃燒的火炬,用一種低沉的聲音宣布:“送魂之路即將開啟。謝古應歸於山,魂歸之日,五溪安寧。”一時間,鼓聲猛然停止,場中一片寂靜,仿佛連呼吸聲都被壓抑了。
此時,幾個年輕力壯的村民抬起了謝古的屍體,開始了漫長的送魂之旅。村民們沒有哭喊,反而開始拍手,唱起了一首低沉的調子。這是一首古老的歌謠,歌詞晦澀難懂,曲調有些淒涼,但也帶著一種令人顫栗的力量。
送葬隊伍沿著村中的小路,走向村外的高山。五溪的山勢陡峭,半山腰上鑿出的洞穴如一張巨大的嘴,等待著將棺木吞噬。村人稱之為“龕”,這是五溪人魂歸之所。
半山腰處,吊索已經掛好。幾個年輕人小心翼翼地將謝古的棺木綁好,緩緩地推向山崖。長老們則站在一旁,緊緊盯著這一幕。他們的神情嚴肅中帶著一絲緊張,仿佛在等待著什麼。
突然,一聲巨響,繩索猛然繃緊,棺木猛地一震。村人們同時倒吸一口氣,一些年幼的孩子害怕地緊抓著大人的衣角。棺木搖晃了幾下,終於開始慢慢下降。
“來者不去,往者不返。”長老們再次低聲吟唱,聲音低沉而嚴肅。每一個字眼仿佛都帶著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山穀中回蕩。送葬隊伍的每個人心中都在祈禱,祈禱謝古的魂靈能夠順利進入龕中,不要被什麼東西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