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薑校長吃了四逆湯、生脈飲,生脈飲隻有3味藥:人參、麥冬和五味子,吃了以後,心髒好得不得了。你知道人年紀一大,手上腳上就會長黑黑的老人斑,這也是因為心髒血管動力不夠,不能把沉澱的黑色素帶出來。我們現在加強心髒功能,作用正常後,就像垃圾車出動一般,垃圾車不出動,這裏堆一堆,那裏堆一堆,臭死了;但隻要一出動,全部的斑都可以帶走。薑校長發現斑消失了,心中實在喜悅。
也因為他當了27年的校長,門生故舊很多,他到處現身說法,把自己當活標本宣揚,又會寫文章,在中部的媒體發表,義務推廣,叫大家吃蘿卜、喝熱茶、吞黑豆,惹得很多醫師不高興。他天天吞黑豆,天天吃蘿卜,“冬天蘿卜夏天薑,不用醫師開處方”,吃蘿卜殺菌,因為裏麵有辣素,就像嚼檳榔全身會暖和,夏天吃薑的原因是在於一吃薑就散熱。現在流行吃冰品,其實愈吃愈不散熱,愈吃愈悶,愈悶當然就愈煩躁,所以夏天人們常常火氣很大。北方人夏天喝燒刀子解暑,因為一喝酒滿身出汗,毛細孔就打開,散熱,全身就涼爽了,夏天吃薑不會中暑。
薑老校長78歲時與我認識,79歲去看心髒科醫師,醫師向他道恭喜,說他快80歲了,心髒好像隻有60歲,薑老先生聽了這個話,下巴差點掉下來,他對醫師說,我都開過7次心髒了,還說我的心髒像60歲。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吃中藥以後,他的心髒功能逐漸恢複,逐漸強化。
懷孕三餐吃冰,生兒體質虛弱
心髒病和我們的飲食文化也有很大關係。有一位林太太懷老大時,一切正常,不過人的體質隨時在變,去年檢查的與今年不同,上個星期檢查的也可能和今天不同。我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從一個受精卵孕育成一個胎兒,離開媽媽時還那麼小,很快就上小學了,又大學畢業了,以前覺得小學老師好大,沒想到一眨眼,自己就當阿公了。
林太太懷老二時每天吃冰,三餐都吃冰,影響到胎兒體質,老二出生後,林太太常常跑小兒科。三總小兒科有位錢大夫,非常仁慈,非常忠厚,醫術醫德都很好,她幾乎每個星期都去找錢大夫,在老二身上最少花了台幣300萬,可說是為了貪口腹之欲,付出很大的代價。林太太認識我之後,她當然就不需要再找錢大夫,錢大夫很納悶,怎麼這些年都沒看到那孩子,直到有一天,林太太去找他開傷殘證明才告訴他,從認識我後就開始吃中藥,徹底改善孩子的體質。
換句話說,尚未做媽媽、預備做媽媽的女性,千萬注意,要為自己的孩子打好基礎,孩子如果先天不良,累到的是父母。我記得有個嬰兒,將近兩歲了,打從一出生就開了十幾次刀,從腦部一路開下來,開完腦部之後就轉變為腦積水,壓迫到視神經,眼睛看不到;壓迫到聽神經,耳朵就聽不見;所以從出生到10個月,幾乎在加護病房過的,真像是生個兒子來討債。人很傻,也很無奈,隻要孩子笑一笑,所有的痛苦都忘掉了,怎麼說呢,畢竟是心頭肉,蝦米也好,癩蛤蟆也好,寶寶不健康,真的會累死媽媽,所以我奉勸:一定要注意飲食文化!
晚睡為萬病之本
古代人當然也有心髒病,不過現代人尤其嚴重。因為過度地使用心髒,導致心髒無力、心肌無力等。以心肌梗死來說,又與飲食有關,古代人飲食比較清淡,不像現代人大魚大肉,油脂過多,當然容易造成心肌梗死、心包膜阻塞等。一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娛樂8小時,早期我們都分成三等份,上學的也好,工作的也好,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要有8個小時的充分睡眠,還要有8個小時娛樂來調劑身心;可是現在娛樂很少,睡眠也是;我經常問病患:幾點睡?他說差不多清晨四五點睡!我自己訂了一個像青年守則的條文,青年守則第十二條是有恒為成功之本,我增列第十三條:晚睡為萬病之本!
人一晚睡,什麼毛病都來了。交大有一個郭姓學生,每天都三四點睡覺,又喜歡吃炸雞塊、炸薯條等,可以想像他滿臉都是痘痘,他爸爸常常在我這邊跟診,我就警告他,吃藥醫得好,但如果自己不從飲食調整的話,肯定會有問題。他總算聽話,自己從4點到3點、從3點到2點、從2點到1點睡,配合吃藥痘痘全部都消掉。
不過後來有一天,他發現乳房長了硬塊,嚇壞了,這位郭先生的侄兒在某醫院當醫師,所以他去就診,這家醫院評估的方式就是先切片,看看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如果是惡性的就很麻煩、很棘手。結果他到我這邊來,我對他講吃吃藥,結果也不錯,另外就是配合作息,因此從1點提早到12點、從12點再提早到11點。基本我們超過11點就算晚睡;作息調整,配合吃藥,用加味逍遙散、蒲公英、天花粉、浙貝母、香附、神曲等,吃著吃著,硬塊就全部消掉了。
心悸用柏子仁
人類的心髒也一樣,晚睡熬夜的話,一定會消耗心髒功能,就會常常出現缺氧、胸悶,嚴重的話就心絞痛,夏天天氣熱就容易中暑,當然生脈飲、四逆湯還是有效。有些人在比較累後,心髒會產生一種代償作用,也就是心髒會加速跳動,把血液供應給肺髒去進行氣體交換,所以人常累了、疲勞了,就會出現心悸(就像馬達加速運轉,讓水能抽到高樓頂上一樣);如果有心悸的現象,意味著可能已經出現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的話,炙甘草湯有非常好的作用,我通常還會加柏子仁、遠誌、丹參、川七當然也可以用,都是強化心髒功能,讓整個心悸的現象趨緩。
針對心悸,我們常用柏子仁,它是杉柏科,結在柏樹的果子,有很好的安神作用。“神者”是由心髒主宰,但是這裏所指的心髒,並非解剖學的心髒,而是包括大腦的指揮係統。心有藏神的作用,如果能安定心神,心跳次數就會逐漸減緩。一般我們除用柏子仁安神外,會用遠誌,遠誌有小毒,一般在使用遠誌之前要用甘草水浸泡24小時,且要去心,以去其毒性。
臨床上,更年期女性出現心悸的幾率也是很高的,她們常常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這樣一來就容易緊張、容易害怕;除了心悸以外當然就是會出現潮熱,就會冒汗,潮熱的時間大都出現在午後。若出現潮紅、潮熱時,我們就要加鱉甲,因鱉甲本身是滋陰的藥;除了鱉甲外,我們也會用地骨皮(枸杞的根,茄科植物),另外我們會加元(玄)參。所以有關心髒的問題啊,過度疲勞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他的就是你本身心髒有問題,比如說脫垂、瓣膜閉鎖不全、室中隔缺損等,都是器官組織本身的病;有些就是屬於神經性的,如有人會過度緊張、有更年期症候群,與器官本身沒有什麼關係。
對症有方: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薑桂,麥冬生地大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一百八十二條
本方出於《傷寒論》,為補血劑。由甘草(炙)四兩12g、生薑(切)三兩9g、桂枝(去皮)三兩9g、人參二兩6g、生地黃一斤50g、阿膠二兩6g、麥門冬(去心)半升10g、麻仁半升10g、大棗(擘)三十枚10g組成,上藥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能滋陰養血,益氣溫陽,複脈止悸,主治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證,見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幹而瘦少者。虛勞肺痿,見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幹舌燥,大便幹結,脈虛數。服用本方,必要時配伍健脾助消化之品。偏於心氣不足,炙甘草湯則重用人參。
中醫具象又科學
中藥其實都需要經過炮製。在南北朝有一位雷先生,後人稱雷公。傳說中的雷公是封神榜中的雷震子,在中國醫學史上則有兩位雷公,第一個出現在《黃帝內經》,他是岐伯的學生,民間稱“岐黃之術”就是岐伯與黃帝互相探討、詰問有關醫學問題所留下的記錄,後經醫家整理成有係統的中國醫學典籍文章,《內經》中的雷公常自稱“小子”。第二個雷公,就是專門中藥炮製學的雷先生,後來寫成一部傳世著作《雷公炮製》。如果我們到藥房看到“遵古法炮製”中的古法,就是遵雷公的炮製法。
我提這些典故之目的,是因為社會大眾認為中醫是很虛玄、形而上的學說,可是社會大眾不了解中醫是最具象而不抽象的,所探討的都是人的生理病理的問題,所做的實驗都是現代人所謂的從假設到驗證,所以有人說中醫不科學,其實中醫發展過程才是超科學的。我總覺得社會有些民眾被灌輸不正確的說法,例如有些患者會問:“我吃這些中藥,對肝腎會有什麼影響?”當然,那是因為有些醫師習慣用蟲類、動物類、礦石類的藥物,而我則會告訴患者:“我幾乎不用那幾類藥物,一概不用!”所以我們從事中醫,除了治療病患之外,還要教化人心,我們從古到今,所缺少的就是沒人從事教化人心的工作,因此影響到中醫藥的普及與推廣。
蛋黃油:優良強心劑
關於強心的食材藥材,我覺得我們老祖宗真的很厲害,兩千年前就能體會到雞蛋蛋黃是最營養的一種食物,把蛋黃放在鍋裏加工,一直炒一直炒,炒到蛋黃油炒出來,蛋黃油是一味非常好的強心劑,是能夠供應心髒血管營養的一種最好的藥物或食物。
大陸河南省有個縣叫鞏縣,是全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也是全中國最大的蛋清工廠,意思就是說把蛋分離,雞蛋白把它分離出來,作為生產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那蛋黃另外分離出來,那在食品業很多的蛋糕啊,大都是用蛋黃,像中秋月餅很多也都是用蛋黃;這裏就有生產蛋黃油來強化我們的心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