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教育真諦: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
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有些父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的是把孩子培養得跟他們一樣。結果,他們成功了,而孩子卻失去了本該屬於他們的人生。
孩子與糖
有研究者曾進行過一個試驗,一群兒童依次走進一個空蕩蕩的房間,而在房間最顯著的位置為每個孩子放了一顆糖。
研究人員對每一個孩子說:“誰能堅持到我回來時還沒把這顆糖吃掉的話,誰就可以得到另外一顆糖的獎勵。但是,如果我沒回來你就把糖吃掉的話,那麼你就隻能得到這一顆。”
試驗的結果發現,有些孩子缺乏控製能力,大人不在,又受不了糖的誘惑,就把糖吃掉了。
另外一些孩子,則牢牢記住了研究人員的話,認為自己隻要堅持一會兒,就可以得到兩顆糖。於是,他們盡量克製自己。他們並非不受糖的誘惑,卻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幹脆離開座位到旁邊玩去,堅持不看那顆糖,一直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就這樣,他們得到了獎勵——第二顆糖。
研究人員把孩子分成兩組:能夠抵擋住誘惑,堅持下來得到兩顆糖的孩子,以及不能堅持下來隻得到一顆糖的孩子。並且,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孩子們長大後,那些隻得到一顆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顆糖的孩子獲得的成就大。這就說明,凡是小時候缺乏控製力的,無論他的智商如何高,其成功的概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時候便能控製自己,尤其能夠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控製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把研究成功的重點轉移到心理素質的探索上。人的非智力心理素質的作用,在決定人生的成敗方麵,常常超過智力因素。
第十五個早晨
某運動隊要到業餘體校選拔隊員,一時間成為該校的頭條新聞。並且,相傳來選拔隊員的這位教練非常了得,凡是經他親手調教的弟子,最低能的也能拿個全國冠軍。於是,業餘體校的各路尖子人才,個個在心裏祈盼成為那位教練的徒兒。
學生們最終看到的卻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老頭。在和校方進行了一番接觸後,30名拔尖的學生被老頭挑選出來參加特殊考試。
老頭說:“這是一場非常艱辛和複雜的考試,隻有通過了這場考試的人,才具備運動員的基本條件。”考試果然是高強度的,但卻出奇的簡單。老頭要求學生們每天早晨6點起床,圍著操場練習跑步,跑得上氣不接下氣之後,再一本正經地複習早就做得滾瓜爛熟的各種運動動作。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十天過去了,教練老頭一個,科目周而複始,於是各種傳聞迭出,有人說老頭根本就不是什麼名教練,甚至還有人說他可能是一個騙子……伴隨著這些傳聞,眾學生想當明星的熱情像被當頭淋了一盆涼水,晨起的人逐日減少,15人,10人,5人……目睹此情此景,老頭依然如故,繼續履行他那一套“特殊”、“複雜”的考試:跑步、仰臥起坐……
第十五天的早晨6時,老頭準點來到訓練場。此時,偌大的操場上隻有一名學生筆直地站在晨曦中。老頭走到學生麵前,露出半個月來的第一次笑容:“恭喜你,你順利通過了全部考試!”
原來,“老頭”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名教練。他認為,對一名運動員來說,忍受寂寞比麵對刺激更重要,而韌性和毅力、枯燥和平庸則是成功的基石。可惜,絕大多數盼望成為明星的學生卻沒能悟到這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麵對考驗,大家起初充滿了熱情,時間一長便消極應付,不知道成功就在眼前,於是懈怠起來,誰知就因為這片刻的懈怠,而讓成功與自己擦肩而過。實際上,麵對人生的每一道題目,大家應該完成每一個環節,並且一直到完成最後一個環節。
四百年前的校規
在劍橋大學一次考試的過程中,有個勇敢而極富創意的考生突然提出,要監考的學監為他提供點心和啤酒。接下來是這樣一段對話。
學監問道:“對不起,你在說什麼?”
考生答道:“我要求您給我拿點心和啤酒,先生。”
學監卻說:“很抱歉,不行。”
考生則說:“我堅持我的要求,先生。我不僅是請求,而且是命令您現在給我拿點心和啤酒。”
同時,這名考生出示了一份劍橋大學校規的複印件。這套校規是在400年前用拉丁文訂立的,名義上永遠有效。他指出其中不引人注意的一條,即“參與考試的所有考生,有權在考試過程中得到點心和啤酒”。
驚訝之餘,學監不能再表示異議。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他臨時拿來了可樂和漢堡包作為替代品。那名機智過人的考生心滿意足地坐在那裏,一邊舒服地又吃又喝,一邊答完了他的試題。
3個星期之後,劍橋大學給予這名考生罰款5英鎊的處分,理由是:在考試過程中,該考生沒有按照校規帶上佩劍。
這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鮮活例子。應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在發展變化的,規章製度也不例外。如果抱住僵死的教條不放,到時被束縛的隻會是自己。
真正的男子漢
一位父親很為他的兒子苦惱,他的兒子已經十五六歲了,但卻很自卑,一點也沒有男子漢的氣概。
於是,父親去拜訪一位禪師,請他訓練自己的孩子。
禪師說:“你把孩子留在我這裏,三個月以後,我一定把他訓練成真正的男人。”父親高興地同意了。
三個月後,父親來接孩子。禪師安排孩子和一個空手道教練進行一場比賽,以展示這三個月的訓練成果。
教練一出手,孩子便應聲倒地。他站起來繼續迎接挑戰,但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來——就這樣來來回回一共16次。
禪師問父親:“你覺得你孩子現在還自卑嗎?”
父親回答說:“我簡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裏受訓三個月,看到的結果是他這麼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
禪師則說:“你隻看到了表麵的勝負,卻沒有看到你兒子那種倒下去立刻又站起來的信心和勇氣,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啊!”
真正的男子漢氣概並不是不被打倒,而是倒下去立刻又站起來的信心和勇氣。說白了,男子漢氣概就是對自己充滿自信。
自信表現為一種自我肯定、自我鼓勵、自我強化、堅信自己能成功的素養。沒有自信心,就沒有生活的熱情,也就沒有努力拚搏的勇氣和力量。
老人和小女孩
小女孩因為太矮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外,雖然她的歌唱得不錯。小女孩一個人躲在公園裏傷心地流淚,她還在想:老師為什麼不讓我參加呢?難道我唱得很難聽嗎?
小女孩不由自主地唱了起來,唱起歌來她便忘記了一切。“唱得真好!”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說道,“謝謝你,小姑娘,你讓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老人說完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來的時候,老人依舊在那裏,滿臉慈祥地微笑著看著她。於是,小女孩唱了起來,老人聚精會神地聽著,一副很陶醉的樣子。
最後,老人大聲喝彩:“太棒了!謝謝你,小姑娘。”說完仍獨自走了。
這樣過了許多年,小女孩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同時也成為一個有名的歌手。當她特意再去找老人的時候,老人已不在人世了。
老人用自己的鼓勵給了女孩一片新的天空。鼓勵就如同一股清風,能消除一個人心中的疲憊,重新揚起前進的風帆。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讚美,這是他們成長必需的養料。
兒子和衣服
一位父親為兒子買了一身新衣服,兒子穿著這身漂亮的新衣服高興地跑了出去。等到他回到家時,父親發現衣服髒得麵目全非了,便憤怒地舉起一根棍子要揍兒子,並且向他怒吼道:“衣服是花錢買的,你不知心疼,今天非要教訓你不可。”哪知兒子不慌不忙地對父親講了一段話後,這位父親不僅內疚地把棍子扔掉,而且還抱著兒子懺悔認錯。
是什麼語言有著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原來,兒子說的是:“爸爸,如果你一定要打我的話,能不能稍微等一會兒,等我把衣服脫光了再打,我發現你心疼的是衣服,而不是你的兒子。”
一席話使這位父親頓悟,悔恨不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真正關心孩子的自身,而不要隻是在乎其外表。唯有這樣,孩子才會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會產生逆反心理。
壞孩子與好孩子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從小被認定是一個壞孩子。母牛走失了,樹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個人都認定是他做的,甚至父親和哥哥都認為他很壞。人們都認為,母親死了,缺少管教是拿破侖·希爾變壞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他也就無所謂了。
有一天,父親說要再婚,大家都不知道新媽媽是什麼樣子,希爾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媽媽放在眼裏。陌生的女人終於走進家門,她走到每個房間,愉快地向每個孩子打招呼。當走到希爾麵前時,希爾像槍杆一樣站得筆直,雙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著她,一絲歡迎的意思也沒有。
“這就是拿破侖。”父親介紹說,“全家最壞的孩子。”
令希爾永生難忘的是繼母當時所說的話。她把手放在希爾肩上,看著他,眼裏閃爍著光芒。
“最壞的孩子?”她說,“一點也不,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的本性和潛力誘導出來。”
之後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拿破侖·希爾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他成功了。是繼母造就了拿破侖·希爾,她相信拿破侖·希爾是個好孩子,是她給了一個孩子希望和自信,讓拿破侖·希爾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好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好的,而是因為關愛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壞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壞的,而是因為一味責罵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讚揚的魔力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鈴木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後,每年能培養700個具有較高小提琴演奏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找到鈴木,並跟他說:“你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經練了幾年了,也沒有長進,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鈴木跟著那位母親到了她家,那孩子隻有五六歲。
母親讓孩子把小提琴拿出來,演奏一段給鈴木聽。小男孩一看是鈴木大師來了,心中發慌。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裏去,還不如平常的水平。
母親拉長了臉。
誰知鈴木像發現新大陸似的,一把摟住孩子說:“你拉得太好了,太動聽了,你再拉一段給我聽聽。”
孩子激動得臉都紅了,接著又拉了一段,比第一段好一些。
母親在一邊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鈴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揚。到走的時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覺裏了。母親送鈴木走的時候,說:“鈴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麼能在孩子麵前說假話呢?明明我兒子拉得那麼難聽,你還誇獎他?”
鈴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靈已經受傷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沒有發現,我第一次誇獎他時,他的眼睛一亮,這說明孩子受到了震動,心情開始轉變了,演奏的感覺也找到了。”
後來,鈴木專門輔導這個孩子。不到兩年,這個孩子就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不是因為孩子聰明才去誇獎他,對於一般孩子來說,誇獎也會使他變得越來越聰明。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可以采用“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無限誇張”等方式去誇獎孩子,以喚起他的自信心。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而憂心忡忡,她再三的告誡對愛因斯坦來說都如同耳旁風。直到愛因斯坦16歲那年秋天的一個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昨天,我和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呢,於是就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麵對頑皮甚至是頑劣的孩子時,父母可以用下麵的話來教育他,“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隻有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才能映照出生命的熠熠光輝。”
醜女孩的傳奇人生
1823年,在英國南部城市威爾士的一個小城鎮,一戶窮困潦倒的農家,一個瘦小的女嬰呱呱墜地。她不合時宜的降臨,在愁眉不展的父母看來,隻是讓本已窮困的家中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
更讓父母苦惱的是,女孩兩歲那年,左臉上突然生出一顆指甲大的黑痣,讓她那張本來就不大好看的臉,變得更醜了。
來自親人和周圍人們的歧視的目光,讓從小自卑感就很重的女孩變得更加抑鬱了,她常常久久地望著遠方發呆。父母也不喜歡她了,隻讓她念了四年書,便打發她去一家農場做工。
女孩默默地聽從了父母的安排,每天除了拚命地幹活,一有空閑,她就躲到一個角落裏,癡迷地讀著能夠找到的各種書籍,似乎隻有沉浸在書的海洋中,她才可以忘卻生活中那無盡的煩惱。如果不是因為一句突如其來的鼓勵,她十有八九會像許多貧苦農家孩子一樣,默默無聞地走過淒苦的一生。
女孩命運的改變是她13歲那年的春天。
牛津大學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哲學家,偶然在女孩家農場草垛旁,看到了正在全神貫注讀書的女孩,他毋庸置疑地對身旁的人說:“哎呀,這個小女孩雙目有神,心智非凡,將來肯定是這個小鎮上最有出息的人。她臉上的那顆黑痣,其實是一顆幸運星。”
真的嗎?哲學家本是想鼓勵一下女孩,沒想到他的話像一塊巨石,砸在了女孩的父母和眾人平靜的心海,他們不約而同地打量起平時誰都不願意多瞧幾眼的女孩。
許多事情就從那時突然變得奇怪起來——醜女孩雖然沒有一下子美麗多少,但可愛了許多。眾人紛紛搜尋了許多的旁證,來附和哲學家的判斷,以證明女孩的確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