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這樣寫道:“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能丟開功名富貴的權勢主義思想的左右,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雜念;一個人能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主義思想的束縛,就可以進入超凡脫俗的聖賢境界。
追求本身是一種高尚的活動,但隻有走進去又能走出來的人才是高人。經商是為了賺錢,但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求學是為了報效祖國,但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從政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民,但不能為了當官不擇手段。如果為了求取功名富貴而不擇手段,為了博得仁義道德的美名而虛情假意,即使取得了功名富貴、博得了仁義道德的虛名,也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我們必須懂得放棄,離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能使人進步的發展方向。我們必須不斷地在放棄中前進和生存。不管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人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還不如“卸下”一切煩擾我們的人和事,輕鬆地麵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我們也學會了平靜。佛家的智慧告訴我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古代哲人們也說過,世界上最短暫的是時間,最長的也是時間。因為時間的長與短取決於人們的心理感受,在充滿快樂的時候,“良宵一刻值千金”;在充滿期盼的日子,“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在布滿愁雲的時候,“憂人愁夜長”。這就是時間的相對論。因此,放寬心,知滿足,想得開,就永遠會快樂;常杞人憂天,不知足,放不下,隻能時時鬱結。所以,方寸之間,放得下大千世界,才是豪邁者的胸懷。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農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撿到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在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必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都撿起來,重負壓得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沒走多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把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無法彎腰而作罷。正在這時,下了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變得富足起來。
正如我們走在人生路上一樣,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的。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地過一生。縱觀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狀,難怪乎古人要說“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了。
秦裕是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獲得203場勝利之後,他卻突然宣布退役了,而那時他才20幾歲,因此他的這一舉動引起了人們的很多猜測,以為他遇到了什麼問題。其實什麼問題都沒有,他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已是明日黃花,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誌也在迅速落潮,所以他才主動宣布退役,去當了教練。
從表麵上看,秦裕的選擇雖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卻也是一種如釋重負、坦然平和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畢竟是消失於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是一個微笑。
辯證法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有“體操王子”美譽的李寧,退出體壇後選擇了興辦實業,不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就嗎?如同一切時髦的東西都會過時一樣,一切的榮耀或巔峰狀態也都會被拋到身後或煙消雲散的。
因此,做一個明智的人,既能“拿得起”那頗有分量的光環,又能在該摘掉的時候“摘得下”它,從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種有意義的選擇。這樣,我們又有什麼惆悵或遺憾呢?
人生短暫,必須懂得放棄,離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能使人再進步的人或事,不斷前進。不追憶過去的榮耀,也不追悔自己的過錯,更不盲目憧憬未來,這樣人生才不會充滿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