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叫時機成熟?楊慎說得很清楚,要等到人心不穩,國家有變的時候才行。楊玄感是個聽勸的人,聽叔叔這麼一說,馬上放下屠刀,不但終止犯罪,而且整個人都換了一番麵貌,對隋煬帝越發忠心耿耿起來。他是真的改變想法了嗎?當然不是,他隻是在等待時機。
這個時機什麼時候到來呢?本來,楊玄感以為,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的時候就到來了。
為了討伐高句麗,隋煬帝從大業七年(611)就開始調兵遣將,兵役和徭役一下子加重了不少,特別是離戰場比較近的山東地區,更是成了重災區,成年男丁不是被拉去當兵,就是被拉去當民夫,把勞動力都給抽走了,弄得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山東地區就開始有人鋌而走險,揭竿斬木了。
外有戰爭,內有造反,楊玄感覺得,這就是叔叔楊慎所說的人心不穩,國家有變了!當然得抓住這個機會。
楊玄感任禮部尚書,是文官,這時候,他主動找到兵部尚書段文振,對他說:“玄感世荷國恩,寵逾涯分,自非立效邊裔,何以塞責!若方隅有風塵之警,庶得執鞭行陣,少展絲發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我楊玄感世代蒙受皇恩,無法報答,現在邊疆有戰爭,我願意投身行伍來效尺寸之功。您是兵部尚書,所以我先向您申請一下。
這就叫主動請纓,要求上戰場。為什麼楊玄感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很簡單,他想帶兵。要造反,手裏沒有兵怎麼行。
那麼,他這個目的達到沒有?非常遺憾,並沒有。段文振倒是把他的請求如實彙報給隋煬帝了,隋煬帝一聽,也很感動,還跟旁邊的大臣們說了一句:“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都說將門有將,相門有相,現在一看真是那麼回事。楊素是大將軍,如今楊玄感明明是個文官也主動請纓,可見家族遺傳就是強大呀。隋煬帝狠狠地誇了楊玄感一頓。
問題是,誇了之後,隋煬帝隻是賞給他絲綢千段,然後就沒下文了,楊玄感還是禮部尚書,標準文官,跟戰爭無緣。就這樣,楊玄感的第一次希望落空了。可以想象,這一定讓他很是鬱悶。
可是很快,機會又來了。大業九年(613)四月,隋煬帝再次東征高句麗,人心惶惶,國家動蕩的局麵再次出現。這也罷了,更重要的是,就在東征之前,隋煬帝想起了楊玄感上次那番慷慨激昂的表白,決定讓他也參與到戰爭中來。這一次,隋煬帝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到黎陽(今河南浚縣)督運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