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漢初三傑:張良為何力拔頭籌(6)(1 / 1)

不久,老者卻又驀然返回,很突兀地說道:“你是個好孩子,看你還有些前途。五天以後的拂曉,來這裏見我。”

五天之後,曙色初現,急匆匆趕到的張良,發現那老者已先行來到。還沒站穩,他就聽到了老者的不滿:“和老人約會你居然好意思遲到!五天以後再來吧!”又是五天之後,盡管起了個大早,但張良遲到依舊,老人依然是那句話:“五天之後再來吧!”這次張良學乖了,他披星戴月趕到橋上,還好,總算早來了一次。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如同地下黨接頭。這次老者終於露出了笑容,在暗淡的星光之下,老者如同變戲法一樣拿出了一部書:“這部書是奇書,掌握其要領,完全可以當帝王的老師。我料定你十年以後就會有大的發展。小夥子,好自為之吧!”最後,老人又補充道:“十三年後,別忘了到濟北見我,我就是穀城山下的那塊黃石。”

在和老人闊別十三年之後,機緣巧合,張良果然因公事來到了濟北。那時他正跟隨劉邦外出視察,路過濟北的穀城山,他意有所感,心內惆悵不已,十三年前的雲煙往事突然湧上心頭。他放眼四顧,果然見到穀城山下的那塊醒目的黃石,他不管不顧地奔向黃石,畢恭畢敬地將黃石取回,從此奉若至寶、須臾不離。後來他去世之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求將黃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後人為這個故事取名“圯上敬履”,所謂“圯上”,就是“橋上”,那老者也因此被稱為“圯上老人”。

就這樣,張良和黃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場事先策劃好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是個連環套,因為張良得到了圯上老人的指點,所以他有一部神奇的兵書,因為他有了這樣一部兵書,所以他測試出來劉邦是神人。一段圯上老人的故事,不僅神話了張良,同時也神話了劉邦。

“圯上敬履”的故事,是張良智商和情商明顯高於韓信和蕭何的具體表現。圯上老人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擊證人。可是到最後,神話卻來了個現實的結尾,張良假戲真做地弄來一塊黃石作為物證,以此來證明自己從前所言句句為實。雖然這是張良缺乏自信的表現,但這塊黃石卻巧妙地補足了張良所編造的黃石老人傳說的缺憾。這塊石頭的出現,為張良提供了物證,同時也幫張良完成了自我神化。

因而,張良不是作戰高手,也不是管理高手,卻是炒作高手、幕後高手。他在自我神化的同時,不動聲色地完成了神話劉邦的曆史性任務。而隻有劉邦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奉天承運的領袖之後,大漢王朝才算真正立了起來。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張良所發揮出來的作用,的確要勝過十萬精兵。也因此,劉邦才會毫不猶豫地將張良評定為“漢初三傑”的第一名,也因此,劉邦終其一生對張良都畢恭畢敬,行禮如儀。

司馬遷曾說他看到過張良的畫像,貌如美女,令他大為意外。殊不知,不僅外貌,張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樣縝密。看來那句俗話說得好啊:男人女相,富貴之本!

圯上敬履(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司馬遷

良嚐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