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氣是繼薪柴、煤炭、石油之後的一種新能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對廣大農村來說是一種再合適不過的能源,同時也是農民增收的渠道。農村沼氣建設項目是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實踐證明農村發展沼氣有許多優點: 解決農村燃料問題,以沼氣作為燃料,方便清潔,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改變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沼氣池的產物可以作為有機肥料用於生產綠色食品;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極大地改善農村衛生狀況,農村生活汙水和人畜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如果直接進入環境,很容易產生傳染性疾病。
沼氣的發熱值相當高,一般為20934~25121千焦/立方米,燃燒最高溫度可達1400℃,高於城市煤氣的熱值,是一種優質燃料。沼氣是一種可再生無汙染的能源,隻要有太陽和生物的存在,就能不斷地周而複始地來製取沼氣。微量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雖有毒性,但經過氧化燃燒作用,可解除毒性,所以製取沼氣不會產生汙染,相反,傳染疾病的病源--人畜糞便以及城鎮有機廢物,經過沼氣池厭氧發酵、沉澱作用,能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卵,有效防止疾病傳染。沼氣原料來源廣泛,可以就地取材,人畜糞便、作物秸稈、植物的枯枝落葉、汙泥垃圾,
含有機物的工業廢渣、廢水等均可作為製取沼氣的發酵原料,不需要特殊的生產條件,池溫穩定在10℃以上就可產氣。通過建設沼氣工程,可以變廢為寶,生產大量的優質燃氣,代替燃燒秸稈和煤。
農戶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可年產沼氣300立方米,可基本滿足4~5口一家的生活用能需求,節約燃料和電費300元左右。
沼氣產生的沼液、沼渣也有非常廣泛的用途。沼氣餘渣的肥效是普通農家肥的三倍多,可有效地促進作物增產,提高產品質量;沼液可以用來施肥、養殖魚蝦、浸種。通過走“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種養業生物鏈模式,可改善土壤長期使用化肥出現的板結情況,有機肥成分明顯提高,農村水體汙染也可得到有效控製,同時使農產品品質得以提升。可見沼氣不僅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而且將農戶的生產、生活、種植、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農業資源的再生增值和多級利用,改善農村環境,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家十分重視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規劃到2010年,全國將有4000萬農戶用沼氣,達到適宜農戶的30%左右;全國規模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總數達到4700處左右,達到適宜畜禽養殖場總數的39%左右。據測算,4000萬個農村戶用沼氣池每年可產生約154億立方米的沼氣,相當於替代2420萬噸標準煤的能源消耗和0.1億公頃林地的年蓄積量。同時,沼氣用戶使用沼渣、沼液可減少20%以上的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全國4000萬沼氣用戶每年可實現增收節支200億元,並在轉變傳統生活方式、改進村容村貌方麵發揮推動作用。
農村沼氣工程中什麼是“一池三改”和“一池三建”工程?
農村戶用沼氣的基本建設單元通常為“一池三改”,包括戶用沼氣池和改廁、改廚、改圈(使用秸稈做發酵原料或購買發酵原料的農戶因地製宜地選擇改院、改水等)。“一池三改”同步規劃、同步施工。沼氣池的建設容積為8~10立方米,重點建設“常規水壓”、“曲流布料”、“強回流”、“旋流布料”等國家標準規定的池型,每種池型均要實現自動進料,並應配備自動或半自動的出料裝置。改造的廁所、圈舍與沼氣池相連,地麵硬化。改造的廚房要建灶台,地麵硬化。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和農業產業結構,將農村戶用沼氣建設與農業生產發展有機結合。據測算,一個戶用沼氣池係統包括池、灶、燈以及脫硫器、管路、開關燈配件。建造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需要的建築材料主要有水泥1噸,磚600塊,沙子2立方米,碎石0.6立方米,以及鋼筋等。如果不用磚而使用全部混凝土結構,則需要水泥1.5噸,沙子3噸,公分石3噸,以及鋼筋等。另外建造一個沼氣池需要投入技工4個工作日,雜工8個工作日。不同地區三改建設的內容和標準有差別,建設材料和人工投入也不同。根據材料、灶具、配件以及勞動力等的價格不同。一般農村戶用沼氣投資,西北和東北地區平均每戶總投資3200元左右,其他地區平均每戶3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