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地球上唯一在增長的資源,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垃圾含有大量的可回收物質,垃圾分類回收就是根據垃圾的成分,將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汙染,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節約大量的汙染治理費用,而且還可以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前提,垃圾分類越細,越有利於垃圾回收利用和處理。但是,分類過細,則勞動強度大,操作成本高。因此,應根據農業生活垃圾組成、處理方式以及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情況,確定合適的垃圾分類標準。垃圾分類收集要與利用相銜接,使廢品得到有效利用,真正達到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目的。對於收集可回收垃圾,在農村可設立廢品收購站,最大限度地向農戶收購可再生廢品,減少垃圾的總量。廢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橡膠、廢報紙、廢書籍等,在家庭完成分類,由廢品收購人員上門回收。這樣不僅使垃圾變廢為寶,同時農民在出售廢品的同時也得到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於一些有害垃圾,如農藥瓶、過期藥物、電池、燈管、油漆桶、發膠罐、摩絲罐、廢舊磁帶光盤等,由於其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要妥善處理。處理的辦法可以是以村為單位專門設立有害垃圾回收站進行收集,以鄉鎮為單位負責清運,以縣為單位負責統一處理。
什麼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所確立的廢棄物治理原則。減量化就是盡量避免垃圾的產生;資源化就是積極推進廢棄物資源的綜合利用;無害化就是廢棄物的收運、處置都應以對人體健康和環境不產生危害為前提。
如何利用垃圾生產堆肥?
堆肥是在人工控製下,在一定的濕度、溫度和C/N比和通風條件下,利用自然界廣泛分布的細菌的發酵作用,人為地促進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向穩定的腐殖質生化轉化的微生物學過程。堆肥可以用作農田、果園、菜園、苗圃、畜牧場、庭院及景區綠化等種植肥料。
堆肥生產一般采用高溫好氧堆肥工藝,其基本工序通常由前處理、主發酵(一次發酵)、後發酵(二次發酵)、後處理及貯藏等工序組成,堆肥過程的流程圖如下。
堆肥過程的流程示意
堆肥的前處理要調節水分和C/N比,或者添加菌種和酶製劑;主發酵可在露天或發酵裝置內進行,通過翻堆或強製通風向堆積層或發酵裝置內供給氧氣;經過主發酵的半成品被送到後發酵程序,將主發酵尚未分解的易分解和較難分解的有機物進一步分解,使之成為比較穩定的有機物,得到完全成熟的堆肥製品。經過二次發酵之後,幾乎所有的有機物都已細碎和變形,數量也有所減少,成為粗堆肥。根據堆肥應用的要求,常常需要進一步後處理,比如除去雜物,再次破碎。脫臭: 在堆肥過程中,由於堆肥物料局部或某段時間內的厭氧發酵會導致臭氣產生,汙染環境。因此,必須進行堆肥排氣的脫臭處理。貯存: 堆肥一般在春秋兩季使用,夏冬兩季生產的堆肥隻能貯存。貯存方式可直接堆存在二次發酵倉中或麻袋,但是要求幹燥透氣,如果密閉和受潮則都會影響製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