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學33(2 / 3)

莊公對大臣們道出了實情,說道:“你們不用擔心,他多行不義,即使擁有了土地也不會擁有民心的。他每擴張一處土地,其所管轄的人民就會越了解他的品性,這樣他所擁有的土地越多,反而會越增加人們對他的抵觸情緒。”公叔段見莊公對自己的快速擴張不管不問,便想當然地認為莊公害怕自己,於是越加橫行霸道起來,不僅集合民眾為自己修建城牆,還號召本可以過安逸生活的年輕人參軍入伍,許多做打鐵生意的鐵匠也淪為了他製造武器的工具。

這天,公叔段覺得時機已到,便約母親做自己的內應,企圖偷襲鄭國,篡位奪權。

殊不知,這是正中莊公下懷的行為。他得知公叔段與母親約定的篡位日期後,便命令大將子封率領二百乘兵車提前進攻京邑,搭建講台,曆數公叔段的罪行和不法行為。城中人民的怒火被點燃,紛紛出來響應,反攻公叔段。

最終,公叔段落荒而逃,在城外畏罪自殺,而他們的母親因為無顏麵對莊公,也偷偷離開京城失蹤了。

可見,迂回策略並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先退再進的胸懷。當對方做出了與自己意願相悖的行為,自己又不能立即采取行動解決的時候,就可以先暫時容忍對方的行為,用迂回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標。

心理學智慧

迂回策略指的是不直接表明自己的目的,而是先忍讓或同意對方,等對方放鬆心理防線,且時機成熟之時再順勢反攻的策略。

在這個策略中,“迂”和“回”是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麵,有“迂”無“回”,會讓自己的目標消失,淪為對方的手下敗將;有“回”無“迂”,則常常會讓事情惡化,僅憑目前的能力無法拯救,同樣導致慘敗

的結局。

所以,這個策略的本身就要求我們要靈活應用,不僅洞察對方的心思,也考慮周遭的變化,見機行事,才能在暫時失利之後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7

黑貓白貓法則: 用實力來證明自己

美國總統林肯上任之後不久,因為一件事情將他的六個幕僚召集到一起開會討論。林肯針對這件事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法案,而那六名幕僚的觀點不一致,他們七個人便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最後六名幕僚一致反對林肯的提議,但是林肯仍然堅持道:“就算隻有我一個人讚同這個法案,我也要宣布:這個法案通過了!”

表麵上看,林肯的做法過於獨斷專行,其實林肯早已在談話中了解了其他六個人的觀點,並在很慎重地思考過後才認定了自己的方案是最合理的。事實證明,最後這個法案給美國帶來了很積極的影響。

其實,其他六個人對林肯的意見持反對態度是一種心理上的條件反射,有的人很有可能隻是在人雲亦雲,根本沒有仔細地思考林肯提出的法案就順從大部分人的227意見持反對的態度。這時就要靠實力說話,將他人的非議排除。

所謂的大家在一起討論不就是從各種意見中挑選出一個最為合理的意見嗎?既然自己的選擇是最正確的,這時就可以將他人的反對意見排除,從而認定正確的意見。

這便是“黑貓白貓法則”,不論是黑貓還是白貓,隻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這件事情有多少人不讚同,隻要是正確的就要堅持下來,用實力證明事件的正確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當一種新意見被人們提出之後,肯定會有反對意見。在反對的人們中,有對於這個意見知之甚少,隻是因為他人反對而反對的人。這時,提出新意見的人的處境往往是孤立的,因此就要靠這個新意見的正確性來證明你是對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用實力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曾經有一個人,他家老鼠成患,他為了消滅老鼠便找了一隻很善於捕捉老鼠的貓。這隻貓雖然善於捕老鼠,但是也很愛吃雞。最後,這家的老鼠少了很多,同時養的雞也少了很多。這個人的兒子見家裏的老鼠少了,便想把這隻喜歡吃雞的貓扔出家門。

但是他的父親說:“我們不能將這隻貓扔掉,給我們家帶來困擾的該是那些老鼠而不是這隻貓。老鼠們不僅偷吃我們的食物,還將我們的衣服咬壞;將我們屋子裏的牆壁弄得到處都是洞,還損壞我們的家具;更重要的是,還會給我們帶來疾病。不除掉它們,我們不僅會挨餓,還會因為房子出現漏洞而受凍,所以我們必須用這隻貓幫我們除掉這些老鼠!雞沒有了我們可以不吃,這樣總比挨餓受凍好多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事物都會有不好的一麵,人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因為對方不好的一麵而否定對方的全部。麵對對方無傷大雅的負麵,我們不必過分計較,因為我們最需要的是對方的實力、能力。

所謂的能力,就是指人們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征。沒有人是完美的,隻要對方的缺點不是很嚴重,對方的能力又是顯而易見的,那麼這個人依然能夠讓他人信服。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發明家,名叫羅納特,這個人雖然嗜酒如命,但是美國福特公司依然堅持邀請他來公司工作。羅納特的實力在福特公司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為福特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國著名的運動員鄧亞萍可謂家喻戶曉,拿到全國性和世界性的金牌無數。

鄧亞萍的運動生涯十分坎坷。最初她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乒乓球,學了五年之後便被父親送往省乒乓球隊接受訓練,但是在那裏訓練了沒多長時間就因為她個子不高、手臂不夠長而被刷了下來。在父親的鼓勵下,鄧亞萍更加刻苦地訓練,她的父親對她說:“要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不是失敗者。”

這位被說成“沒有發展前途”的小姑娘後來接連擊敗了當時很有名氣的運動員,登上了領獎台的最高點。經過各種大賽的曆練,鄧亞萍最終確立了國際乒壇女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