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大家也沒有辦法,隻好應允了一休的要求。一休問將軍:“是不是有生命的東西最後都會死?”足利義滿點點頭,道:“是的。”一休又問道:“是不是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最後都會破碎消失呢?”足利義滿想了想,回答說:“是的。”一休聽到了將軍的回答後,用很無辜的語氣說:“義滿大人,我們無法阻止您
的龍目茶碗的破碎,您一定會原諒我們的,是不是?”足利義滿繼續回答道:“是的。”這時,足利義滿才發現了一休的意圖,但是因為自己已經答應不去追究打破茶
碗的人的責任了,不能食言而肥,隻得恨恨地離開了。
當你和對方立場不同時,利用引導的方式,讓對方在回答中都說“是”,當對
方回答次數變多時,再回到主題上,對方也會在無意中回答“是”。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蘇格拉底式提問”。蘇格拉底式提問是指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設下語言陷阱,讓其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回答“是”,這樣對方在掉入陷阱後,也就隻得就範了。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常常在公眾場合通過與他人討論來傳授自己的思想。他經常在討論中說自己什麼也不了解,借此向對方提出一係列問題。有一天,蘇格拉底與一位年輕人就“什麼是道德”進行了討論。
蘇格拉底問:“人人都說做人要有道德,你能否告訴我什麼是道德?”年輕人回答:“做人要忠誠要老實,不能欺騙他人。這就是大家說的道德的行為。”蘇格拉底說:“你說道德就是不能欺騙他人,那在和敵人作戰時,我國的軍人
為了擊退敵人,想方設法欺騙、迷惑敵人,這種欺騙是不是道德的呢?”年輕人回答:“欺騙敵人當然符合道德,但是欺騙國人就不是道德的了。”蘇格拉底問:“當我方軍隊和敵人交戰時被敵軍包圍了,士氣低落。我方將領為了提升士氣,進行突圍,欺騙士兵們說援軍馬上就到,要組織突圍。結果士氣大振,我方突圍成功。那你說這位將領是個不道德的人嗎?”年輕人回答:“在戰爭中一切都是合理的,所以這位將領是道德的。但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欺騙他人。”
蘇格拉底問:“那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兒子生病了,父親取來藥,兒子卻不願意吃。為了讓兒子乖乖吃藥,父親就騙兒子說這個東西不是藥,這個東西很好吃。兒子相信父親就把藥吃了,第二天病就好了。那你說這位父親是個不道德的人嗎?”
年輕人有些慌了:“這種欺騙是道德的。”蘇格拉底步步緊逼:“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是道德的,那到底什麼樣才是不道德的呢?”年輕人隻好說:“我現在都糊塗了,以前我還可以分辨出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現在卻都分不清了。您能告訴我什麼才是道德的嗎?”蘇格拉底笑道:“其實,道德就是道德。”
蘇格拉底的意思是,沒有一成不變的道德標準,道德是因情勢而改變、因人而異的。在與他人討論時,蘇格拉底向對方提出一係列問題,讓對方陷入自我矛盾之中,直到自己承認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可以運用蘇格拉底式提問來說服對方,還可以簡單地利用一個疑問句來否定對方的觀點。
1987年,美國有一則這樣的電視廣告。一位老人在一家快餐店買了一個牛肉漢堡,當她打開漢堡包裝時,發現兩片麵包裏麵都隻有一塊非常小的牛肉。這位老人既驚訝又憤怒地問:“牛肉去哪了?”形象地表達出了漢堡中的牛肉是多麼的小。
這是溫迪漢堡專門製作的用於暗諷麥當勞漢堡中的牛肉放得太少的廣告。這個廣告不但使得溫迪漢堡的營業額瘋狂上升了26%,而且在總統競選中,競選者都會用“牛肉去哪了?”來攻擊現任總統。
這則廣告讓廣告公司發現運用疑問句比陳述句更有說服力,此後的廣告詞多為疑問句形式。
有位母親在與友人聊天,談到自己兒子的時候,說起了一件事。這位母親的兒子很想讓媽媽給自己再買一條牛仔褲,但是他怕媽媽不同意,因為前幾個月媽媽剛給他買了一條牛仔褲。
這孩子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號啕大哭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而是板著小臉,用一種很嚴肅的語氣對母親說:“媽媽,你見過哪個小孩隻有一條牛仔褲呢?”這句話一下子就把這位母親逗樂了,她說:“這個孩子要是撒潑耍賴地讓我給他買牛仔褲,我肯定不給他買。但是他這麼一反問,我便覺得孩子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哪能讓孩子隻穿同一條牛仔褲呢?我便給他買了。”
一個孩子利用一個問句就讓母親進行了反思,這說明有的時候問句更能讓他人深思。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有些課外學習班的招生人員在說服家長們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家長們怎麼能忍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這樣比“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能打動家長。
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學會利用問句讓對方最終肯定你的觀點是十分必要的,其作用比僅用陳述句來說服對方更有力!
心理學智慧
蘇格拉底式提問是指有條不紊,但句句命中對方要害的提問方式。這是由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早使用並傳播開來的。這種提問方式的關鍵在於:不把結論直接教給別人,而是指出問題所在,並一步步引導人們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被後人稱為“蘇格拉底式提問”或“產婆提問”。學會蘇格拉底式提問,可以避免直接說出意圖,從而引導對方一步步對自己說“Yes”,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提問技巧。
8
相似性原則: 於無聲處聽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