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很長時間裏,李牧被世人認為膽怯懦弱,無所作為。他和吳起不一樣,吳起一登場就出手不凡,技驚四座,吳起的命運坎坷,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性格決定命運。他和樂毅很相似,長時間地忍耐潛伏,隻為了那一瞬間的突然出擊,而一出擊,就咬斷對手的咽喉,置對方於死地。
和樂毅同時代的趙惠文王,銳意改革,胡服騎射,趙國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具有優勢,將他們趕到了漠河以北。而到了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代,趙國國力減弱,匈奴卷土重來,直接威脅到趙國的北部邊境。
趙王於是任命世代生活在北部邊境雁門關的李牧為將軍,阻擊匈奴。
和以前駐守邊關的將軍不同,這個名叫李牧的,從下級士卒提拔上來的將軍,頒布了一係列迥乎前任的措施。李牧在北部邊境摸爬滾打多年,和最底層的士兵混跡多年,他深知士卒們想什麼,愛什麼,他深知士卒們的渴望在哪裏,也深知匈奴的命門在哪裏。和前任的官僚腐敗完全不同,李牧上任後的一係列改革,就讓人眼前一亮。他治吏治官,把那些昏庸無能、貪生怕死、屍位素餐的軍官掃地出門,重新任命一批勇敢堅毅、機智靈敏、忠心耿耿的底層士卒。他把邊境的稅收和搶掠匈奴得來的財物,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人都沒有貪汙的機會,而他更不會貪汙,他把這些財物作為軍隊的日常開支和士卒的獎賞。
北地奇寒,生活苦焦,每到冬季,風雪載途,滴水成冰,為了補充士卒身體的熱量,抵禦奇寒,李牧讓人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將官,優待士兵。牛肉羊肉,不但能夠補充熱量,還能補充營養。
除此而外,李牧在北方邊境廣築烽火台,烽火台上,士兵二十四小時輪流值班。古代沒有電話電報,報警係統隻有兩種,一種是烽火台,一種是八百裏加急快報。烽火台盡管能夠在第一時間通知敵寇來犯的消息,但是畢竟修築烽火台費時費力,而且火焰極易與民間火種混淆,如果報警錯誤,錯把民間失火當成了烽火,引起全國總動員,那種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所以,烽火台一般隻修築在荒無人煙的邊境地帶,而有人煙的地方,則依靠八百裏加急快報。
八百裏加急快報,就是指一天一夜要快馬加鞭奔跑八百裏。在古代,為了能夠讓情報以最快的速度傳遞,朝廷在邊關通往京城的路上,每隔二十裏建造一座驛站,驛站裏養有駿馬,養馬千日,用在一時,當邊關有急時,送信者每到一座驛站,就更換一頭馬匹。馬匹就像百米接力賽的運動員一樣,死命向前跑。唐代安史之亂時,送信人用六天時間,跑完了三千多裏路程,而且這一路都是西北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溝壑峽穀,所以,這個速度是非常驚人的。而楊貴妃因為愛吃荔枝,唐明皇就讓驛站飛騎送荔枝。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所以一定要在三日內送到長安,才可以食用。從嶺南三天跑到陝西,那種速度實在太驚人了。
唐代最有名的兩個邊塞詩人之一岑參曾經寫過一首詩歌:“一驛過一驛,驛疾如流星,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詩歌中描寫了驛站飛騎送信的景象。唐代的邊塞詩歌很有名,其中以岑參和高適寫得最好,寫過“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王昌齡、寫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王之渙,他們的詩歌都比不上岑參和高適。
八百裏加急快報需要人和馬來傳遞,而烽火台則是依靠煙火來傳遞。
烽火台,其實就是建在高處或者山頂上的土台和石台,台上堆積柴禾,邊關一旦有戰事,立即點燃柴禾,烈焰騰騰,下一個烽火台看到後,立即也點燃柴禾,這樣,每一座烽火台都以光速傳遞消息,而後方的統帥很快就知道了戰火燃起。
塞外風沙很大,火焰燃起的煙霧,很快就被吹散,如何才能讓下一個烽火台看到,有人說,把狼糞曬幹,堆積在柴禾上,狼糞燃起的煙霧又高又直,風吹不散,是為狼煙。是否真是這樣,不得而知,應該沒有科學道理。不過,塞外野狼出沒,狼糞應該很容易撿拾。
烽火台傳遞消息確實很快,但是烽火台也有它的弊端。
看守烽火台的,隻有少數幾個士卒,他們守在與世隔絕的環境裏,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像企鵝一樣翹首望著遠處,長期下來,肯定會精神疲勞。敵方如果派遣一支特種小分隊,直取烽火台,則消息就無法傳出,然後出奇製勝。三國時候的呂蒙就是用這種方法,偷襲了關羽把守的荊州。
然而,在李牧堅守極北邊境的那些年裏,烽火台從來沒有遭偷襲,可能匈奴還沒有想到呂蒙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