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心滿意足,他覺得他在指揮一場偉大的戰爭,他就要擊敗最強大的秦軍,這場戰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一刻他預感到他會走進史冊中,被人們代代傳誦。趙括的預感是正確的,他確實走進了史冊中,但卻是被人們代代取笑。
秦軍像受驚的青蛙逃向池塘一樣,他們向著長平東南方的山地奔逃,他們逃得狼狽不堪,潦草混亂,沿路都是他們丟棄的旗幟和武器。
趙軍繼續追擊,他們以為成功在望。
秦軍繼續潰逃,他們逃進了堡壘中。而堡壘,幾天前剛剛築成,城牆還散發著新鮮的泥土氣息。
趙軍攻到堡壘跟前,攻不動了。堡壘像堤岸,趙軍像潮水,無論潮水如何洶湧,也無法衝破堤岸。
趙括開動他並不聰明的腦瓜,思謀著怎麼衝破堤岸。
秦軍新築的堡壘像磁鐵一樣,四十萬趙軍像鐵屑一樣,鐵屑被磁鐵牢牢吸住了,動彈不得。
趙軍出城野戰,攻打一天,仍然沒有攻下秦軍堡壘。沒有攻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趙軍沒有攜帶投石機和攻城錘這樣的重武器。趙括隻是想著,他能夠在平原和丘陵地帶,就將秦軍殲滅,他根本就沒有想到,秦軍會在他的視線之外,構築了長長的堅固的堡壘,阻擋了他的前行道路。而秦軍到底是什麼時候構築了這樣一道堡壘,他不知道。
現在,秦軍龜縮在堡壘裏,關閉大門,任你如何挑戰辱罵,他一概不理。
這是殲滅秦軍的大好機會,已經將秦軍包圍在了堡壘中,趙括不想放棄。
夜晚來臨了,趙括命令趙軍點起火把,挑燈夜戰。
夜晚來臨了,白起出動了手中的一張王牌,這就是秦軍的精兵。這支精兵有25000人。此前,這支精兵一直埋伏在長平的側翼,他們每天隻有兩個生活內容:吃飯、睡覺。
而現在,這些養足了精神的精兵,終於派上了用場。
趙軍舉兵攻打秦軍,秦軍躲入了堡壘中,而趙軍又急切間無法攻占,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白起打出了手中這一張王牌,而趙括已經沒有牌可打了,因為他把所有的牌,都用來攻打秦軍剛剛築成的堡壘。
25000名秦軍精兵,是一支奇兵。這支奇兵的目的是什麼?史書記載不詳,隻有“秦奇兵兩萬五千人絕趙軍後”這樣模棱兩可的語句,後世推測是攻打長平城。
在夜幕的掩護下,這支精兵像一支離弦之箭,在一片蟲鳴與蛙聲中,悄悄走出了山穀,他們趕到長平的時候,長平城還在酣睡中。
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萬籟俱寂,長平城像一隻嗜睡的巨獸,而這支逶迤而來的秦軍,則像一杆銳利的標槍。
現在,沒有人知道長平城是如何被攻占的,也許是秦軍精兵乘著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攀援而上,襲擊了守城的哨兵;也許冒充得勝歸來的趙軍,騙開了城門;也許依靠強力攻打,奪占了城池。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十萬趙軍的後路被掐斷了。
現在,趙軍在紙上談兵的紙帥趙括的率領下,前進不得,後退無路,他們像天亮退潮後,被丟棄在沙灘上的一條奄奄一息的魚。大海漸離漸遠,死亡愈來愈近,等待他們的,是可以預測的結局。
天亮後,趙括得知了後方失守的消息,他的心中隱隱掠過一絲不祥之兆。趙括命令就地構築工事,和秦軍的堡壘對抗到底。你會築城,難道我就不會。雙方又開始了新一輪對峙。
秦軍已經將趙軍前後包圍,但是兵力還不足於向趙軍發起總攻。白起向秦昭王請求援軍。秦昭王聽說趙軍已經被包圍,立即下令,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武裝起來,開往長平。
秦國全民皆兵,自從商鞅變法時期就是這樣,他們拿起鋤把就是任勞任怨的農民,放下鋤把就是世上最好的士兵。
那些天裏,從秦國通往晉南的大道小徑上,晝夜奔走著皮膚黧黑的西北漢子。西北漢子身材高大,西北漢子憨厚樸實,西北漢子堅韌耐勞。秦國要以舉國之力,滅掉趙國。
趙括也向趙王求救,他要的不是士兵,而是糧食。他知道趙國已經再也沒有能戰的士兵了,除過在北方邊境預留了一支防禦匈奴南下的軍隊外,趙國所有的兵力都在這裏了。
趙國的糧車從邯鄲出動了,可是他們在路上卻遇到了劫糧的。劫糧的,是秦軍另一支奇兵。
這支奇兵,是白起手中另外一張王牌。5000名勇敢而驍勇善戰的輕騎兵,早就等候在長平通往邯鄲的險要地段,等待著趙國的糧車送上門來。趙國糧車被劫,趙軍糧道也被鏟斷。
紙帥趙括最後一線希望,像風中之燭一樣,熄滅了。
前線的趙軍,沒有援兵,沒有糧草,沒有退路。趙括隻好命令修築堡壘,然後帶著軍隊躲進去。當時,趙括沒有想到,他這是自掘墳墓,自入絕境。木匠做枷,自作自受。
短短的幾天裏,趙括已經連輸三招。首先,在趙軍實力不占優的情況下,應該像廉頗那樣堅守,而不是傾巢出動來攻擊;其次,他在攻擊受挫後,應該趕快回兵,確保後方不失,而不是繼續攻打;再次,已經被秦軍包圍,應該集中所有兵力,拚死一搏,跳出包圍圈,而不是構築城壘,作繭自縛。
趙括的三招失誤,不但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而且斷送了趙國四十萬青年的性命。這一個接一個愚蠢的餿主意,需要多少年退化的大腦才能夠想出來啊。趙王任命趙括做主帥,實在是一個愚蠢而大膽的舉動。這個世界上,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趙括,從來就沒有滅絕。今天,在每個單位,在每家公司,你都能夠找到這樣一個自作聰明,說話頭頭是道,卻沒有多少能力本事的趙括。
秦軍將趙軍團團包圍,沒有攻打,趙括臆想中的激戰遲遲不來,趙括鬆了一口氣。
然而,很快地,紙帥趙括就明白了秦軍的陰謀。秦軍圍而不打,是想把趙軍徹底困死,隔絕糧道,糧草不繼,趙軍縱有登天的本領,也沒有力氣站起來爬上梯子。
此後,趙括天天坐在城牆頭上,像個怨婦一樣舉頭翹望著北方,盼望著視線裏會出現援軍,可是,他望眼欲穿,視線裏還是沒有出現援軍的身影。
趙括沒有援軍。
直到這時候,紙帥趙括才想起了拚死突圍,他組織了一次次敢死隊,然而敢死隊都悲壯地死去了。
此時,白起就站在趙軍堡壘之外,他親自指揮堵擊趙軍的反擊。他不但投入了弓箭手,而且投入了戰車部隊。所有衝出堡壘的趙軍,不是被弩弓射殺,就是被戰車碾死。
趙括回到城中,隻能坐以待斃。
與饑餓同時來襲的,還有幹渴。
泫水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流經長平。而現在,由於趙軍被包圍,白起派人在泫水河上遊,構築堤壩,截斷水源,趙軍沒有飲水了。後來,泫水河被趙國人稱為絕水河。用以紀念那些在長平戰爭中殉難的將士。
沒有糧草,沒有飲水,此時,趙括即使三頭六臂,也徒喚奈何。
此後,戰場上變得靜寂,沒有硝煙,沒有戰火,沒有呐喊,沒有刀戈相撞的鏗鏘,沒有進軍咚咚的鼓聲。偶然,會響起一陣羽箭破空的激越淒厲的聲音,那是秦軍的弩箭在射擊企圖突圍的趙軍。
趙軍一直想突圍,一直沒有辦法突圍。
進入九月,天氣轉涼,秦軍已經圍攻趙軍長達四十六天,趙軍早就斷絕糧草,也早就殺完了馬匹,此時開始吃人肉。
趙括再次集合還能夠站起來的士卒,互相攙扶著,擬向秦軍做最後一擊。趙括親自組織突圍,他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認為身先士卒的他能夠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沒想到,白起命令弓箭手對著趙軍一齊發射,趙括死於亂箭中。
趙括死後,趙軍更無鬥誌,一齊向秦軍投降。
白起清點降卒,竟多達四十萬。趙軍在廉頗時代,投入兵力四十五萬,經過三年激戰,也隻損失五萬,而由於趙括的愚蠢,趙軍一下子就葬送了四十萬。
這四十萬降卒難住了白起。
長平的秦軍有多少人?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在60-80萬之間。
秦國全盛期,有人口五百萬,有兵甲一百萬。一百萬士卒,說什麼也最少要分出二十萬來防範北方的匈奴和南麵的楚國,而在長平與趙軍作戰的兵力,又不能少於趙軍的四十五萬,所以,秦軍兵力應該在60-80萬之間。
這麼多的兵卒在黃河東岸的山西,吃飯就是一個大問題。戰國時代的耕地遠遠少於今天,戰國時代的糧食產量更遠遠少於今天。而戰國時代耕種土地投入的人力物力,又遠遠大於今天。
以秦國寧秦為例。戰國時代的寧秦,是今天的陝西省華陰市。華陰在三家分晉的時候,劃歸魏國,與秦國接壤,名叫陰晉。秦國多次攻打魏國,皆被擊敗,更被吳起率魏武卒從陰晉起兵,向西進入秦國境內,進擊上百裏。吳起死後,秦國為了報複,向魏國進擊,魏國戰敗,將陰晉獻給秦國,秦改名為寧秦,意思就是“寧靖秦疆”。
因為秦代的耕地已不可考,目前僅能查到最早的明洪武年間,華陰有地25萬畝;民國三十一年(1942),華陰有耕地49萬畝。小麥產量,目前能夠查找到的最早記錄是1949年,當時畝產55.9公斤;而現在,由於科技進步,產量高達400公斤。再來看人口,目前能夠查找到的是,1949年,華陰人口137455人,1960年96403人,1990年229890人。以上數字均來自於《華銀市誌》。
戰國時候,華陰有人口多少,耕地多少,畝產多少,均不可查。但可以肯定的是,戰國時代,秦國寧秦的耕地遠遠少於49萬畝,小麥畝產遠遠低於55.9公斤。戰國時代,每個人占有糧食的數量,也遠遠少於今天。而秦國要供應一百萬人的吃喝拉撒,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