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問:“如何引誘魏軍?”
孫臏說:“兵法雲:百裏而趨利者蹶上將軍,五十裏而趨利者軍半至,”長途奔襲一百裏,主帥就要受挫折;長途奔襲五十裏,隻有一半人能夠到達。魏軍很強大,魏軍人數眾多,齊軍無法戰勝魏軍,但是齊軍可以分化魏軍,然後出擊。這就像鬥毆,當一群人圍毆你的時候,你轉身奔跑,他們在後麵追趕,你跑得很快,他們跑得有快有慢,當你跑出一段距離後,再回身搏鬥,與你對打的就不是那一群人了,而是跑得最快的那個人。你就有了勝算。
田忌認為這個計策甚妙。
於是,齊軍開始退軍,引誘魏軍追趕。
此時,龐涓的自信心充分膨脹了,齊軍和魏軍不在一個等量級了,齊軍聽到魏軍回擊,慌忙撤走,這很符合兩國軍隊的客觀條件,齊軍確實不是魏軍的對手。盡管桂陵之戰中,齊軍擊敗了魏軍,但那隻是魏軍的先鋒部隊,魏國的軍力並沒有受到影響。現在,魏軍全部出動,手挽手,抱成團,我看你齊軍還有什麼辦法。
所以,龐涓命令魏軍追擊,誓雪桂陵之戰的恥辱。
如果龐涓用全部魏軍追擊齊軍,孫臏還真的沒有辦法。就算孫臏布置埋伏,就算魏軍走進了埋伏圈中,然而齊軍也吃不動這幾十萬魏軍;而且,想要找到一個口袋,把幾十萬魏軍全部裝進去,中原地區哪裏有這麼大的口袋?何況,孫臏懂兵法知地理,龐涓也懂兵法知地理,孫臏知道什麼地方可以埋伏人馬,龐涓豈不知道什麼地方會有埋伏。
所以,龐涓帶著幾十萬魏軍追在孫臏的後麵,確實不好打。
孫臏又開始使用驕兵之計,對付龐涓這種過分自信的人,驕兵之計就是最好的計策。
孫臏安排管理後勤的人員,第一天造十萬人吃飯的爐灶,第二天減為五萬人的爐灶,第三天減為三萬人的爐灶。這就是後人所說的“減灶法”。“減灶法”的目的,就是示弱於敵,引誘對方追擊。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增灶法”,“增灶法”的目的,就是不讓對方追擊,讓對方知難而止,自己全身而退。
“增灶法”曾經被東漢時期的名將虞詡使用過。虞詡去武都郡上任,而羌人在他的必經之路阻擋。武都在今天的甘肅。羌人兵力是虞詡兵力的十倍。賈詡先放出風,說自己的援軍馬上就到,然而趁著夜晚繞過羌人防線,向前急進,接著,命令第一天每人造兩個爐灶,第二天每人造三個爐灶,第三天每人造四個爐灶。羌人追著追著,就沒信心了。因為虞詡的兵力每天都在增多,他們擔心打不過,最後退兵了。
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增灶退敵的故事,《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用“增灶法”嚇退了追趕的司馬懿。但是這個故事沒有出現在《三國誌》中,應該是作者羅貫中把虞詡的故事移植到了諸葛亮身上。
獵人在森林中追蹤野獸,需要查看野獸的腳印和糞便,從糞便的新鮮程度,能夠判斷野獸離開的時間長短。而在戰場上,追兵要追趕對方,需要查看對方的腳印和爐灶。從腳印判斷對方的去向,從爐灶判斷對方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