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減灶法讓龐涓上當...(1 / 2)

兩年後,齊國以韓國當初沒有參加逢澤之會為借口,興兵攻打韓國,龐涓為帥。龐涓打不過秦國,打不過齊國,他就將目光落在了韓國身上。在整個戰國時代,韓國都是七雄中兵力最弱小的國家;而此時的魏國,是戰國時期兵力最雄厚的國家,各種從軍人數達四十萬,另外還有二十萬預備役步兵。戰國末期,秦國全盛期的時候,也隻有六十萬軍隊,可見此時魏國的兵力何等雄厚。

強大的魏國攻打韓國,弱小的韓國無法抵擋,就向東麵的齊國求援。自吳起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裏,能夠擊敗過魏國的,隻有兩個國家,齊國和秦國。如果向西麵的秦國求援,秦國欲壑難填,肯定要割地賠款,秦國從來不會給人白幫忙的。所以,不如向東麵的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群臣議事,問是早救好還是晚救好。宰相田忌說:“魏國和韓國打起來,雙方實力都會削弱,所以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說:“如果不救韓國,韓國投降魏國,魏國力量更會加強。所以,不如早早救援。”

於是,群臣分成兩派,一派認為不必救援,一派認為趕緊救援。而孫臏坐在木車上,一言不發。

齊威王問孫臏有什麼建議。孫臏說:“現在韓國和魏國相爭,兵力都很強盛,如果我們去救援韓國,則是代替韓國和魏國作戰,我們將會受到挫傷,而韓國坐享其成。魏國此次是要滅亡韓國的,韓國肯定會全力抵抗。我們先答應韓國馬上出兵,讓韓國殊死抵擋;等待韓國無力抵擋,而魏國又精疲力竭的時候,我們再出兵,這樣,既能夠免於韓國被魏國吞並,又能夠有把握擊敗衰竭的魏國。”

齊威王非常高興,采納了孫臏的計策。告訴韓國使者說,齊國一定會出兵援救,軍士集結好了,就會向魏軍發起攻擊,請回去告訴韓國國君。

韓國君臣聽說齊國馬上就會來增援,軍心大震,絕不投降,拚死抵擋。

但是,魏軍的實力不容小覷,韓國盡管將士一心,還是無法扭轉戰局。兩軍經曆了五次戰役,韓國都失敗了。《資治通鑒》記載:“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韓國托身給齊國了。

這時候,齊國才出兵了。

齊威王派田忌和孫臏率兵西進,這次的戰略方針和上次的桂陵之戰如出一轍,齊軍沒有奔赴韓國,而是直接奔向魏國都城大梁。

龐涓在韓國戰場上聽到齊國又來進攻大梁的消息,非常氣憤,他留下一部分人繼續攻打即將傾覆的韓國,自己帶著精兵魏武卒和輕裝步兵,直奔魏國回援。

此時,龐涓肯定已經知道了齊國有一個人叫孫臏,肯定還認為孫臏的能力在他之上,龐涓一定會像一頭走進陷阱的狐狸一樣,所有的聽覺全部豎起,所有的嗅覺全部打開,所有的視覺全部擦亮,因為有桂陵之戰的前車之鑒,他不願意再重蹈覆轍。

然而,龐涓犯了一個很重要的錯誤,這就是輕敵。他對孫臏沒有輕敵,他對齊軍卻輕敵了。他知道他不是孫臏的對手,但是他也知道齊軍不是魏軍的對手。隻要他小心謹慎,瞅準機會,把魏軍帶到正確的道路上,抓住齊軍,就一定能夠殲滅。

孫臏也知道齊軍不是魏軍的對手,從吳起到現在的幾十年的曆史中,沒有人是魏武卒的對手。《史記》中記載: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魏國地處山西,所以有三晉之兵的稱呼。司馬遷筆下的孫子,就是孫臏。魏軍看不起齊軍,而孫臏準備用驕兵之計,示弱於敵,誘敵深入,然後聚而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