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大戰七十二,無一...(1 / 1)

魏國盛產兵器,因為魏國境內有鐵礦;魏國貿易暢通,因為魏國境內有井鹽。鹽和鐵,是古代最重要的貿易物資。

魏國有鹽有鐵,隻要經營得當,就能富裕崛起。魏文侯任用了一大批能臣賢吏,將魏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家富強。

魏國的兵器很奇特,長戟兩丈四,短戟一丈二。兩丈四,相當於今天的五米多;一丈二,相當於今天的兩米五六。作戰時,短戟可以一人操作,可是五米的長戟,又如何操作?長戟需要兩個人,一個在前麵提著,一個在後麵突刺。

兵器譜上講: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在遠距離作戰時,長兵器大占上風;在近距離交戰時,短兵器占盡先機。長戟在作戰的時候,如果一刺不中,那麼,衝到跟前的敵人,攻擊兩名持長戟的士兵時,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在吳起之前,魏國的長戟都是單兵作戰,無法發揮更大的作用。

是吳起把這一杆杆長戟,打造成了方陣,這就是魏武卒方陣。一杆長戟就夠可怕了,而成千上萬杆長戟排在一起,組成長戟的森林,排山倒海,無堅不摧。這就好像二戰時期的坦克作戰,在德國名將古德裏安之前,坦克都是單兵作戰,是軍事奇才古德裏安將一輛輛坦克組成了坦克集團,它的攻擊能力讓人生畏。

想象著,五萬名魏武卒,抬著五米長的長戟,像森林中的蟻群一樣滾動過來,鋪天蓋地,無休無止,他們的腳步天塌地陷,他們的呐喊山崩地裂,上萬杆長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一條閃光的河流,滾滾而來。這樣的場景,怎能不令人恐懼?

更令人恐懼的是,方陣的裏麵,是手持短戟的士兵。在第一輪的突刺中,如果長戟一刺不中,短戟馬上就會衝上去填補空缺。

而且,長戟和長戟之間的距離很短,根本就不容敵手從縫隙中鑽過,也就是說,長戟方陣就像一架推土機一樣,麵前所有的障礙,都會一推而光。

然而,魏武卒是步兵,魏武卒對敵方的步兵,戰無不勝,那麼,對戰車,對騎兵呢?

會下中國象棋的人,都知道車馬卒三者的戰鬥力。車可以橫衝直闖,馬可以斜向殺敵,而卒隻能向前突擊,隻有在過河後,卒才可以左右閃避。有人甚至將車馬卒三者的戰鬥力用數字表達,如果卒的戰鬥力是一,那麼馬的戰鬥力是四,而車的戰鬥力則最少是八。

在古代戰場上,象棋中的車指代戰車,馬指代騎兵,卒指代步兵。騎兵對步兵,具有絕對的優勢,而戰車對步兵,那更是壓倒性地殺戮。

古代戰車均為木製,在重要部位,比如車軸等地方,包有鐵皮或者銅皮,減少摩擦破損。駕駛戰車的馬匹,有的是兩匹,有的是四匹,其中以四匹居多。成語“駟馬難追”,就指的是這種戰車。戰車上乘坐三個人,中間是禦者,腰佩長劍,掌控戰車方向;左邊是車長,彎弓搭箭,射擊遠方敵人;右邊是長矛手,刺殺戰車附近敵人。這樣的配合真是巧妙,戰車動靜相濟,遠射近刺,以雷霆萬鈞之勢衝擊步兵方陣,步兵就被摧枯拉朽,他們怎麼能夠抵禦?

然而,魏武卒有的是辦法。

《吳起兵法》中寫到了如果破陣,吳起在與魏文侯的問答中,提到了多種步兵對陣戰車的方法,其中有一種是,士兵用櫓牌搭成斜麵,讓戰車傾翻。櫓,是大盾牌。

四匹馬拉動的戰車,速度很快,但是,越快越容易失控;四匹馬拉動的戰車,衝擊力很強,然而,越強越容易斷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在中國象棋理論中,單純的一個車,想要殺死一個過河卒,易如反掌。但是,如果幾個過河卒聯合起來,層層設防,牽一發而動全身,那麼這種鐵桶陣則可以殺死車。

普通的過河卒都是這樣,何況,吳起的魏武卒。魏武卒,他們個個都是許三多那樣的兵王。

那麼,騎兵又是如何對付?

當敵方的騎兵向魏武卒發起攻擊的時候,魏武卒會像刺蝟一樣縮成一團,士兵的外麵是盾牌,盾牌的縫隙中是長戟,長戟密密麻麻,就像刺蝟身上的尖刺一樣,一齊對著敵方的騎兵,讓騎兵不能靠近。

魏武卒方陣,就是一座用盾牌搭就的堅不可摧的石頭堡壘,就是一架用長戟打造的鋼鐵機器,石頭堡壘,可以阻擋最大的風浪;鋼鐵機器,可以衝破所有的障礙。

在平原上,這架可以移動的鋼鐵機器,攻必克,守必固,戰無不勝,他們在黃河以西的渭河衝積平原上,讓素以強悍著稱的秦軍,束手無策,次次敗北,他們把秦軍像趕鴨子一樣,趕到了遙遠狹窄的秦嶺山區,逼迫秦王一次次彷徨著:要不要遷都。

魏國以西,是關中平原,一馬平川,縱橫八百裏。這是魏武卒揚威的好戰場。

史書對魏武卒的戰績是這樣記載的:“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也就是說,魏武卒經曆了七十二場大戰,全勝的有六十四次,打成平手的是八次。要知道,魏武卒每次作戰,都是以寡擊眾,數量都少於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