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將吳國軍隊分成了兩支,一支被楚國押著去攻打桐國,另一支跟在楚國的背後,隨時準備發起致命一擊。
這一招,楚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
所以說,孫子實在太陰了,陰得讓任何對手都不寒而栗。這樣一顆大腦,估計一千年都不能長成。至今,《孫子兵法》還是一部無人能夠超越的謀略書籍。
豫章之戰完全按照孫子設計好的軌道在運行。舒鳩國去楚國,勸說楚國攻打吳國,他們說吳國隻能依靠偷襲和投機取巧才能取得一點微不足道的勝利,而如果楚國大軍壓境,吳國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楚王樂哈哈地笑納了舒鳩國的建議。在弱小得不能再弱小的舒鳩國麵前,楚國要保持自己作為大國的尊嚴,連舒鳩國都說吳國不是楚國的對手,楚國如果再推三阻四,畏縮不前,以後還有什麼顏麵對手下這些附庸國發號司令。
楚王決定,立即向吳國發兵。
連環計的第一步生效了。
公元前509年秋天,楚軍由子常帶領,向吳國發起全麵進攻。很奇怪,楚王怎麼一再讓這個平庸無能的子常率軍,難道楚國再無人了嗎?難道就因為子常給自己當過司機嗎?當了司機就能夠左右楚國的命運嗎?盡管在戰前,很多老臣一再向楚王進諫說,子常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誇誇其談,張牙舞爪,但是,因為他與楚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楚王還是把出征的任務交給了他。
楚國進入了吳國境內,孫子果然派人向楚國求和,並表示會率軍攻打桐國,替楚國消消氣。
子常笑逐顏開,他自認為這是一箭雙雕的計策,既削弱了吳國的軍力,讓吳國以後再也沒有力量向楚國叫板;同時,又削弱了桐國的力量,讓所有的附庸國都好好看看,反叛楚國是沒有好下場的。
子常果然袖手旁觀,臉上帶著幸災樂禍的神情,等著吳國和桐國殺得兩敗俱傷,然後他再出來收拾殘局。
孫子請君入甕,子常進入甕中,孫子蓋上蓋子,然後在甕下架火焚燒。而子常還樂哈哈地躺在甕中,他不知道他即將變成北京烤鴨。
孫子將一支軍隊調往豫章,然後,也將吳軍所有的戰船調往豫章,在鄱陽湖整裝待發。在楚軍的印象中,吳軍是一支水軍,隻要所有的戰船調往豫章,那麼所有的軍隊也會在豫章集結。子常不知道,這幾年孫子已經給吳國訓練出了一支陸軍,攻擊力強大的陸軍。陸軍是不需要戰船的,陸軍隻要有手中的刀矛和背上的弓箭就行了。
在戰船調往豫章的同時,孫子暗暗派遣了一支軍隊,埋伏在巢地附近。巢地,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這支軍隊像一匹餓狼一樣,靜悄悄地潛伏著,一動不動,變成了大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