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孫子六戰六捷(1 / 1)

回到了吳國,吳王闔閭念念不忘攻打楚國,孫子便向吳王闔閭提出了攻打楚國的戰略計劃,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遊擊戰戰術,後人將它總結為“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對付龐大的楚國,要和它麵對麵交鋒並取勝,是不可能的;要和它打陣地戰並取勝,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偷襲,我可以智取,我可以用我靈活多變的戰術來騷擾他,在它頭昏腦脹滿眼金花的時候,我再給它迎頭一棒,打暈它。

孫子還是將軍隊分成三支,三支軍隊布置在楚吳邊境不同的方位上,輪番襲擊。第一支軍隊突入楚國境內,楚國集結兵力堵截,而吳軍在吃掉一部楚軍後,不再接戰,從容撤走。第二支軍隊又出動了,繼續一路高唱凱歌,深入楚境,楚國大軍又急急忙忙堵截這支吳軍,可是吳軍在吃掉一部分楚軍後,又撤走了。這時候,第三支吳軍出動了,又深入了楚境……後來,第三支吳軍退走了,第一支又出動了。他們周而複始,循環往複。

三支吳軍從不同的方位突入楚境,而楚國永遠也不知道他們會在哪個方位突然進攻。楚國像一個破桶,四麵都在漏水,堵住了這個缺口,另一個缺口卻噴薄而出。楚軍手忙腳亂,吳軍好整以暇。

孫子的兵法確實很陰。

吳軍和楚軍接連不斷地捉迷藏,它的目的並不是殲滅楚軍的有生力量,而是練兵,讓習慣水戰的吳軍習慣陸戰,讓熟悉河流湖泊的吳軍熟悉山川叢林,讓這些以後將要派上大用場的吳軍,先熟悉楚國的地理環境,什麼地方有深山可以潛伏,什麼時候有橋梁可以通行,什麼地方有小徑可以迂回。

這種捉迷藏的遊戲進行了一年。

一年後,吳王闔閭的女兒滕玉死亡,吳王闔閭愛惜他的女兒,將一柄名叫盤郢的寶劍作為陪葬物,同時還殺了萬人進行殉葬。春秋時代,王侯將相死亡後,百姓殉葬,這種陋習當時非常盛行。孔子就曾經抨擊過這種惡劣的習俗。這次,吳王闔閭居然讓萬名百姓殉葬他的女兒,所以當時百姓都在非議他。

吳王闔閭共有三把寶劍,一把叫魚腸劍,一把叫盤郢劍,一把叫湛盧劍。魚腸劍被送給了刺客專諸,用來殺死吳王僚,此劍後來不知所終;一把用來給女兒滕玉陪葬;現在僅剩湛盧劍。所以,吳王闔閭視如珍寶。

然而,吳王闔閭知道湛盧劍非常珍貴,卻沒有好好珍藏。有一天,湛盧劍突然不見了;又有一天,湛盧劍出現在了楚王的枕邊。“湛盧之劍,惡闔閭之無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史書中這段擬人化的手法,當然不足信,湛盧劍怎麼會自己從吳國跑到楚國?最可信的解釋是,有人偷了吳王闔閭的湛盧劍,呈獻給了楚王。

在吳國,吳王闔閭找不到湛盧劍,心急如焚。後來,楚國傳來了消息,湛盧劍在楚王王宮裏出現了。楚王不但霸占了湛盧劍,還把吳國的鑄劍師夫妻劫持到了楚國,為他鑄劍。

吳王闔閭氣壞了,他下令孫子再次向楚國進兵。史載:“闔閭聞楚得湛盧之劍,因斯發怒,遂使孫武、伍胥、白喜伐楚。”時為公元前511年。

在孫子的戰爭史上,他對楚國作戰五戰五捷,也有人認為是六戰六捷。如果是五戰五捷,這是第一戰;如果是六戰六捷,這是第二戰;此前他把淮河流域的楚軍調動了幾百裏,而趁機擒獲了吳國兩名公子,為第一戰。

當時,楚國有一位將領,名叫子期,打仗應該很有一套。還有一位將領,名叫子常,打仗很沒有一套。在吳國將要進攻楚國的前夕,伍子胥就行駛反間計,他故意私下裏到處對人說:“楚國如果用子期為將,我可以攻破楚國,斬殺子期;楚國如果用子常為將,我隻能撤兵了,因為我不是子常的對手。”

伍子胥的悄悄話傳到了楚王的耳朵,楚王如獲至寶。因為這是伍子胥的悄悄話,所以這肯定就是伍子胥的心聲流露。你最害怕子常,我就偏偏把子常安排在邊境來對付你。很快地,楚王讓子常去楚吳邊境代替了子期。

這種反間計在戰爭中經常使用。長平城趙括上任,群英會蔣幹盜書,都是在上演這一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