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頭放著剛剛讀完的一本氣勢非凡的“金融哲學”讀物,中文書名叫《金融的王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譯作)。這是我近兩年來閱讀諸多歐美人寫的關於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反思的讀物中,最讓我感到思緒萬千,心潮澎湃的一冊。它的“書韻”常常會帶你超越西方“唯利是圖”的現實,但“構思”又立足“人類常常善於反思”的這一特點,富有哲理。你無法想象這是一個和“銅臭”打交道近30年的彙豐銀行的主席,筆下閃爍出的人類追求文明和智慧進化所激發出來的耀眼火花。毫不誇張地說,它的光芒讓我震撼,乃至讀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都無法做到像以往那樣,去順利地撲捉自己清晰的“靈感”,並梳理出其中耐人尋味的“邏輯”。
常有人說,一個社會文明的進步,就是少數幾個“先知先覺”的精英率先開拓出前行的通道,然後再讓一批“後知後覺”的社會骨幹順勢而來,發揚光大,最後才是所有的社會大眾“不知不覺”地搭上“便車”,來到前兩類“有知有覺”的族群所打下的天下,從而形成了一個個不斷進步的人類文明。雖然,一般而言,我並不能完全苟同這樣偏激的判斷,但這一次,我確實感覺到本書作者葛霖先生對金融危機的本質那種特有的深邃的洞察力,盡管內容看上去“海闊天空,無拘無束”,但是,字裏行間都會讓你感歎不已,不由自主地想去“挖掘”這些警世良言的內涵。
比如,剛一開卷的第一章中,作者就以一個辛辣的問題扣住了我們的心弦:為什麼今天我們依靠的每樣東西都會如此迅速地受到威脅?眾所周知,這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以前我們一直信賴而且得以成功的“有形”和“無形”的東西:比如,我們信賴能夠給人類帶來共同財富增長的國與國之間自由貿易方式,但是今天它正在受到無法保存財富價值穩定的“貨幣威脅”;我們也信賴建立在“借貸關係”基礎上的現代金融製度和不斷深化的金融體係,因為沒有它的存在,就沒有近代工業文明的出現和發展。但是,今天人們正在對由歐美國家打造出來的信用文化和信用工具產生極大的懷疑和恐懼。直到今天,我們還不斷地看到美國金融大海嘯所帶來的一浪又一浪的餘波——希臘危機和剛剛冒出的匈牙利債務危機等,這些風波都反映出人們對現代信用關係的動搖。雖然,作者在書中,一方麵告誡西方社會:“不完美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我們也是不完美的一部分。我們永遠無法逃脫。”但是,另一方麵,作者還是堅信社會進步將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並大膽的預測:“從現在起,力量和影響的中心將不再僅僅是美國、歐盟和日本,而將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以及中東地區”。身為中國的學者在對充滿希望的前景感到興奮的同時,又為自己常常表現出來的眼光“短視”和“缺乏上進心”的心態而感到慚愧。當然,我想說的是,在你讀完這本書之後,你絕對不會產生現在時尚的“陰謀論”想法——認為作者代表的是歐美國家的利益,旨在“忽悠”我們中國讀者,讓你得意忘形,自取滅亡。
為了讓你信服這一點,作者建立了“全球化”的分析緯度,從工業文明的進步史中,讓你看到鎖國和開放的兩類社會所經曆的繁榮和衰退這完全不同的兩種命運。在這一分析的緯度中,全球化是不以人意誌轉移的客觀存在、曆史必然!順勢者昌,逆勢者亡。作者在書中第二章的大半篇幅中介紹了中國經濟波瀾起伏的曆程。雖然作者為長達18個世紀稱霸全球的中國經濟,近代卻因隔絕全球化而落伍的狀況表示惋惜,但他也看到了中國正在重返世界經濟舞台,並堅信其將在今後20年內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唯一讓“先知先覺”的作者擔心的問題是(西方與東方)文明之間的衝突!如果現在隻重視經濟交流而忽視文化交流,那麼很有可能會讓人們“憎惡”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