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達成七項共識後今天在倫敦落幕。對於會前引人關注的“是否涉及刺激經濟政策退出”的議題,與會各國達成如下共識:金融市場正恢複穩定,全球經濟正在改善,但各國仍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前景持謹慎態度,並特別關注危機對許多低收入國家造成的影響。因為這次會議是為本月底在美國匹茨堡召開的首腦峰會做的前期準備,所以,它所釋放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將代表國際政策合作的方向和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變化趨勢。為此,筆者想從以下三個方麵來評價這次會議的意義。
一、政策“退出”尚早,但需創造良好的環境
目前而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和金融體係的困擾和衝擊,各國政府都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向市場注入了規模巨大的流動性。通過改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狀況來改變市場悲觀的信心,扭轉去年由於流動性恐慌(金融體係去“杠杆化”的行為全球蔓延)而出現的銀行惜貸、資產通縮、投資無助、消費疲軟的嚴峻局麵。但是,今天當各國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發展好轉,市場信心緩緩提升的時候,人們開始注意到07年全球所遭遇的流動性過剩局麵再次有抬頭的跡象!
而且,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麵臨的挑戰可能各不一樣,歐美國家主要是因為各國政府不能及時拿出流動性輸入機製的“關閉”(退出)方式(比如,要使政府成功退出關鍵取決於國有化資產能否在市場上賣出一個“好價格”等),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高企的局麵,逼得貨幣政策采取強硬的180度掉頭的狀態,這對剛剛複蘇的經濟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麵影響。有些經濟複蘇慢的國家就會麵臨讓政策左右為難的經濟“滯脹”狀態,這種狀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持續不能得以遏製,那麼,一定會波及到其他經濟已經複蘇的發達國家中。
而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而言,由於生產能力和增長的空間較大,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貨幣流動性的市場泛濫壓力,但是,像08年那樣,大宗商品價格因為投機資本的猖獗(貨幣流動性過剩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再次高企不下的可能性依然不小,目前這種跡象也已經出現,所以,輸入性通脹問題同樣會困擾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的穩定。對那些外向依賴性大、而目前經濟複蘇程度低的國家而言,打擊可能是巨大的,由此也會收窄世界經濟發展的空間。不能排除,由於實業投資的回報率因為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而更加明顯的下降,導致實業部門的資金再次回流到發展緩慢的金融市場中,造成嚴重的資產泡沫情況,甚至不良企業惡意圈錢投資過度的問題會再次困擾所在國的監管部門和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
因此,當前世界經濟最先所麵臨的挑戰是如何穩固由政府“輸血”所帶來的經濟複蘇格局和再次齊心協力地去抵禦大量輸血給今後宏觀經濟所埋下的十分嚴峻的通脹風險!
二、發展中國家所麵臨的挑戰變得更為嚴峻
在經濟不斷複蘇、企穩的“後危機時代”,各國政府所麵臨的最深遠和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改變造成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製度因素和增長模式,它包括:全球統一和諧有效的監管製度和合作體係的建立,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迄今為止世界經濟失衡發展的增長模式的調整,以及能夠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帶來“雙贏”效果的“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等。
具體而言,在發達國家方麵,信息披露製度、會計審核製度、金融創新的風險控製機製、激勵相容的公司治理機製等在全球範圍內的改革和統一正在得到充分的認識,並由此帶來的相關的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優化也在積極地推進中。盡管其中的一些技術障礙目前依然存在,但是,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就會影響金融體係在實體經濟中發揮所引發揮的正常作用,就會因為大眾對金融服務的過度警覺和信賴的缺失而造成長期投資成本的上升和金融市場價格的過度波動。這也不利於儲蓄的提高和資本的形成,不利於扭轉過度消費和過度透支的失衡格局。當然也不利於歐美國家技術創新所需要的金融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