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而言,目前我們應對美國金融風暴挑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保證我們自己金融體係的穩定。目前關鍵就是要保證消費者對金融體係穩定的信心,堅決避免不必要的擠兌風潮導致本來完全能夠維持的金融機構不得不倒閉。這就需要政府充分迅速地掌握由於持有美國金融機構的債權和股權資產而暴露的風險敞口狀況(比如,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招商銀行和華安基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牽連)。必要的時候,對一些影響較大的金融機構注入資金,以保證市場的信心,而避免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體係的負麵傳染效應。當然,迫不得已的話,甚至可以學習美國對問題機構的處理方法,即導入有效的破產和重組方式。
其次,中國資本走出去即要謹慎也要抓住機會,雖然,前一個階段,海外投資的業績十分糟糕,那是因為我們的經驗不足和對美國金融風險的管理能力欠缺,現在當我們有了血的教訓以後,就不能產生畏懼的心理,而要看做是一次寶貴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對資源型和核心技術擁有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應該給予更大的關注。這裏還要注意的是和美國監管部門的周旋,不能因為現在流動性的短缺,而不得已容許我們進場救市(比如,工商銀行紐約分行的成立等),而到市場企穩之後卻拿出國資背景的理由阻礙我們擴大收益的再投資行為!否則,我們真的隻是去為美國不負責任的金融創新業務的損失而單純地買單。
第三,人民幣要抓住時機“國際化”,在“紙幣本位”的時代,國際貨幣地位的債務國比沒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債權國更為有利,這就是美國次貸風波給中國這個製造大國上的最深刻的一課!當然,我們要考慮自己的國情,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會像泰國那樣,金融市場的過快開放把自己引入了金融危機的深淵。但是,我們可以先發展美元的離岸業務,亞洲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外彙貯備,這麼龐大的美元資產如果能夠重起爐灶,在中國進行投資保值交易,那麼,對我們的外彙儲備的安全性和產業結構的轉型都帶來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中國經濟的規模不斷做大,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而且,隨著中國的強大和人民幣的不斷堅挺,這些夥伴國家的經濟主體越來越願意持有人民幣和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資產來保值,因此,中國政府在這些地區發行人民幣債券,對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後,當時機成熟(主要是外向型產業結構的轉型成功之時),再來讓人民幣彙率完全走向市場化,讓人民幣成為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於是,借此機會,真正完成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所有義務和環境建設。那時,中國人的經濟命運就真正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