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現代心理學研究特別強調心理感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客觀環境原本不帶有是非對錯的屬性,可就是因為它順應或違逆了我們的心理感受,我們才給外物貼上了各種標簽,正所謂“境本非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故知妍醜隨情,境無定體”。
你完全可以成為最幸福的人
隻有失去過幸福的人才最憧憬幸福,隻有重病中的人才最懂得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可寄托在外物之上的幸福不過就是在瞬息之間不斷變化的現象而已,個體的生老病死在時間長河裏來說也不過是一個刹那。
現在我們都知道,疾病包括身病和心病,而大多數身病都是因心病而起。不正確的心念引發了不正確的行為,因而導致身體患上病痛。
找到了這個根源,我們又何必懼怕疾病?就好比我們如果都能覺悟到真正的幸福並不完全與外物相關,同時,所謂的“幸福”也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一個短暫時光,是諸多感受引發出來的,是不會長久存在的,猶如鏡花水月一般,能夠洞見到這個真相,那麼我們便有可能成為那個最幸福的人。
與幸福相對的是煩惱,煩惱的根源在無明,而煩惱的表現則是身心痛苦。身苦的表現為衰老、病痛、死亡;心苦的表現就比較多了,求而不得是種苦,與相愛之人分離是種苦,與完全合不來的人相處共事,那更是一種苦,除了這些,我們還會有其他諸多不愉快的感受。
心理痛苦源自對自我意識的強烈執取。我們強烈地執取著自己喜歡的,而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又要竭力躲避,於是活得就特別累。然而,外部環境是刮風下雨還是陽光漫天,都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而已,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執著引發了種種不正確的思想,這些錯誤的想法鉗製住了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不得自由,讓我們身心失調。可以這樣說,大部分的不幸福以及病痛都是我們帶給自己的。
有個叫莎莉的朋友喜歡四處旅行,在某次遊玩回來之後,她分享了自己外出時發生的一件事。
那一天天氣極好,莎莉與友人們在陽光下嬉鬧,歡快地滿心都是陽光。可是突然間她感覺到左腳有些疼痛,她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這疼痛馬上就傳遍了全身,使得自己整個身體都要蜷曲起來。她馬上聯想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事情,甚至還想到了這會不會是什麼疑難雜症降臨到自己身上。
其中一位朋友很溫柔地安慰她,並細心地檢查她的腳部,結果發現有一隻大黃蜂叮咬在腳趾上,並且還被夾在了腳趾中間。
“你得張開腳趾,讓大黃蜂出來才行啊。”大家說。
可莎莉卻痛得都控製不住自己了。最終,一位膽子大的朋友幫忙把莎莉的腳趾掰開,把大黃蜂放走,這時候,腳上的痛感才減輕了些。莎莉也意識到,正是自己剛才的心念太緊繃,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以至於無法控製身體,無法張開腳趾。
莎莉說,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好痛苦啊,好不快樂啊,人生一點都不幸福。可這又能怪誰呢?是我們自己產生了執取的心念,是我們自己緊抓住痛苦的源頭不放手。
病從心上生起,而一旦我們了解到心靈是可以被訓練的,我們的煩惱感受就會越來越少,身心調和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這樣一來自然可以維持在健康狀態。
【智慧心語】
病苦的感受受控於內心
調整身心,正是讓我們了解到
通過訓練心靈能夠減少煩惱
一旦身心調和,便是那健康美麗的女人疾病雖可怕,卻有辦法降伏它
有些養生健身方麵的觀念可能看似偏於陳舊,卻依然能夠給現代人某些啟示。首先,我們要維持身心健康,就應當進行必要的體育運動和日常勞務。並且,出行時要選擇適當的時間,而不能太過隨心。比如夜晚就不太適合獨自出行,容易出危險,並且夜間是某些疾病的高發時間段,如果要避免發病,避免發生危險情況,那麼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時間。
再者,為了保持身心健康,我們還要摒棄過多的欲望。
多買一支口紅或少買一個背包,並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但如果物質方麵以及情感方麵的欲望過多,那麼確實會影響身心的協調。所以,身心清淨,欲望較少,無攀比心,這樣最好。
此外,飲食方麵要適宜,不能因為喜歡某種食物就過度攝取,在飲食方麵首先考慮到的應該是自己的體質與所食用的食物是否適宜。
生病時就要及時就醫,在就醫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調和身心。並且,還要盡量地遠離一些對身心有害的娛樂活動,遠離某些可以避免的災禍。古語有言“千金之子不坐垂堂”,說的就是真正珍惜自己的人,是不會把自己放在危險的境地中的。
比如有些極限運動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參與。如果有人不顧自己的身體情況,偏要嚐試,那麼隻能說這個人太愚蠢。
還有些人為了緩解壓力而選擇酗酒甚至吸毒,結果壓力並沒有得到緩解,身心受到的損害倒確實不小。
真正愛自己,就應該選擇有益於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
病痛雖然可怕,但我們依然能夠遠離它,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健康、適度的生活方式。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不少有益身心健康的經驗,比如傳統文化中所謂的“調五事”便是其中極為寶貴的調節身心的經驗和方法。
所謂“調五事”便是調飲食、調睡眠、調身體、調呼吸、調心。
日常飲食調節得好,對人們的健康就相當有裨益。除了飲食需要調節,我們的睡眠、身體乃至呼吸都需要調節。若要麵色有光彩,就不能長期熬夜;若想身材苗條健美、柔軟靈活,就要杜絕久坐不運動;若要祛病強身、呼吸順暢,就要調整呼吸,采取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呼吸方法。
至於調心,在日常生活中則更為重要。現代心理學研究特別強調心理感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客觀環境原本不帶有是非對錯的屬性,可就是因為它順應或違逆了我們的心理感受,我們才給外物貼上了各種標簽,正所謂“境本非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故知妍醜隨情,境無定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