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到死亡,我們何嚐清醒過?從身體健康到身患疾病,我們何曾透徹過?原本以為,生命不過是一種安排,而忘記了生命的本質是一種追求。隻要我們足夠清醒,我們就永遠是這條生命之路上的創造者。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一種追求
在傳統醫學中有個觀點,叫“以心養身”。因為身體的生理變化是由心理變化作用的,人體的各種疾病也多與情緒和心念有關係,所以,想要身體健康,必得心理健康。可問題就在於,我們的內心不夠清淨,身心不夠調和,並且我們對於這種不調和、不清淨的狀態還不能清醒地覺知到,這就難怪我們時常會感到身心不適了。
雖說人活一世,要想從出生到死亡這過程之中絕對不生病不太可能,但健康長壽、身心和樂是一種正當的人生追求,即便無法避免小病小痛,但經過不斷的身心調節後,很多慢性病還是能夠預防的。
如果每個人都能健康長壽、身心和樂,就能夠給這個世界以更多的正向影響。生命的過程,應當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追求,而不能被動地由著外部環境來安排、來操控。即便身體健康狀況不夠理想,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失去了重獲健康身心的可能。
隻要內心還對生活有向往,不論在哪個人生階段或者身心處於什麼狀態,都不耽誤我們修整心靈,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就拿健康長壽這種期盼來說,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有能力使自己身體健康,而不能把所有的期盼都寄托在他人那裏。再先進的醫療設備,再高明的醫生,都是給病人準備的,而我們要成為的是不生病的女人。
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不是年少成名或積累財富,而是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導者,不會輕易被煩惱痛苦、陰暗心念和負麵情緒所操控、捆綁。
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我們更要追求精神的成長和心智的覺悟。因為追求身體健康的目的並不是無休無止的享樂,而是要實現人生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就體現在服務社會。哪怕實在能力有限,並不能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至少自己身心健康、心懷善意,對身邊人也能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每一個生命,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追求自身的健康長壽,這是護持自己生命的一種表現。如果我們能夠把消災延壽、增長智慧的方法帶給更多的人,那麼便能幫助其他人護持各自的生命,真正實現完善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他人。
有些朋友總是心有疑問,覺得隻要自己好就足夠了。但如果我們心中隻想著自己好不好,卻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就等於把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最終我們很難感受到別人的友善,進而引起情感隔離和孤獨感。
而這種孤獨感也能夠成為引發身心疾病的壓力源。
約翰·卡喬波是芝加哥大學認知和社會神經係統科學中心主任,他根據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孤獨的人與不孤獨的人不同,他們傾向於把有壓力的情勢理解為威脅而並非挑戰,並且被動地以請求器械或感情支持的方式來應對,而不是主動適應並力圖解決問題。”
那些長期處於孤獨感之中的人,不僅睡眠質量深受影響,並且注意力水平和邏輯推理能力也會呈現下滑的趨勢。
還有部分朋友的想法是,自己不主動整治身心問題,也不主動與人互動交流,完全處於被治愈、被拯救的被動狀態中。如果要成為一個對生活有追求、對生命有期待的人,就不該等著旁人代替我們去生活,我們應當自我療愈、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而不能事事都有賴於旁人。
若是我們誠實地麵對自己,就不難發現,我們的人生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從出生到死亡,我們何嚐清醒過?從身體健康到身患疾病,我們何曾透徹過?原本以為,生命不過是一種安排,而忘記了生命的本質是一種追求。隻要我們足夠清醒明白,我們就永遠是這條生命之路上的創造者。
【智慧心語】
生命中最偉大的事業便是心靈上的追求每個人都應當成為自己生命方向的主導如果隻是等著別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隻是依靠外界幫助維持自己的健康那麼這生命該是何其蒼白軟弱,缺少力量所謂調治身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某天,智常禪師在日頭下麵鋤草,草叢中突然躥出了一條蛇,禪師一見,舉鋤便砍。恰好此時有位行者在旁邊看到。行者憤憤地說道:“哼,我還以為您這個出家人能有多慈悲,原來也不過是個粗俗之人啊!”
智常禪師拄著鋤頭就問:“從來沒見過像你這樣說話的人,到底是你粗,還是我粗?”
行者反問:“那你給我講講,什麼是粗?”
智常禪師不說話,隻是放下了鋤頭。
行者又問他:“那什麼是細?”
智常禪師舉起鋤頭,做出斬蛇的姿勢。但行者對這些並不明白。
智常禪師反問道:“你什麼時候看見我斬蛇了?”
“就在當下!”行者說。
“哦?你真可笑啊。生活在當下見不到自己,卻跑來看別人斬蛇,活得真愚蠢啊!”
一則禪門故事,把那些尚且不能照顧自己的生活,卻專門盯著他人的短處過日子的人嘲諷得淋漓盡致。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人,自己尚且不能調治身心,放任自己一身的壞毛病,卻偏偏專門留意別人的問題。於是,自己的壞習慣越來越多,積習難改,在壞習慣的影響下,生活中的障礙也就越來越多,如果找不到轉變生命狀態的辦法,就會陷入痛苦的境地。
然而,可悲的是,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真的不少。許多人連自己的日常生活尚且照顧不到,卻偏偏喜歡盯著別人的生活看。就像上麵那個故事裏的行者,在當下的生命體驗中絲毫沒有照顧到自己的心念上有什麼問題,反而專門去看別人的言行是否有毛病。
所謂修整心靈,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心收攝在一處,專注於自己的生命體驗。這時候,才能發覺到身心上不調和的地方,也才能對失調的身心進行修整,進而恢複身心的清淨與健康。
想起一位醫生朋友之前講過的笑話。
她的一位患者,每次在她的診所看病抓藥之後,總要再嘮叨幾句。比如,某鄰居麵色不好一定是得了重症,某同事神色倦怠必然是患了心病。
於是,這位醫生朋友就問她:“您知道您的身體哪裏有問題嗎?”